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时代活力的词汇。《左传》中“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描绘出一幅人际物际和谐共生、和乐融融的美好图景;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畅想的“人人相亲,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更是对和谐愿景的生动阐释。
当2025年的曙光洒向大地,新年那和煦的阳光为实干奋进的雨花区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在雨花的各个社区,民情哨岗、党建微家、邻亲驿站等创新为民服务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街头巷尾,党员干部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时刻坚守岗位,让居民们找得到、叫得应、帮得忙、解得急,成为百姓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如何突破重重阻碍,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米”?又怎样构建起幸福祥和、文明亲和、安定平和的和谐城区?雨花区给出了坚定而明确的答案: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建强社区队伍,夯实治理根基;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扩大党建“朋友圈”,服务居民聚合力。如今的雨花区,一系列党建创新举措正持续激活红色细胞,推动基层治理加速转型升级,让幸福在家门口 “触手可及”。
夯实基层治理力量
建强社区(村)工作者队伍
“远近闻名的‘老破小’,居然小区物业费全免,每户还可以分红。”“360志愿服务集市,10年服务居民21600多人次。”“跟党一起创业,推动闲置楼宇逆袭成为三年产值超十亿元的‘科创梦工厂’。”“打造红色追光引擎,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5日下午,南雅双语实验中学大礼堂里,学习分享气氛正浓,座无虚席的场馆内,一个个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飘着墨香的诗词比喻、沾着泥土的朴实比喻、滴着热汗的工作经历,让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不时掌声雷动。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而社区工作者则是基层治理与服务的中坚力量,是打通服务居民 “最后一米” 的关键一环。一支专业、稳定且高素质的基层治理队伍,无疑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雨花区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筑牢基层基础,全方位提升队伍素质。
去年5月,雨花区2024年复合型社区(村)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区各街镇的49名社区(村)干部参加培训,共同开启一个月的赋能“充电”之旅。培训邀请了省市委党校专家教授、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直部门“一把手”等,讲理论、讲政策、讲方法,综合采取实地调研、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微分享等多种方式,为学员量身定制了“学习套餐”,着力加强社区工作者党性锻炼,提升群众工作、组织动员、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等方面履职能力,建立健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
一直以来,社区选人难、留人难、管人难是困扰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雨花区多管齐下,综合采取平台激励、事业激励、经费激励等方式,用真心关爱社区(村)干部,以真金白银投入支持基层工作,全力建强社区(村)工作者队伍。例如,积极调训社区(村)干部参加全国、全省的高端培训;定期举办社区(村)书记沙龙,促进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此外,雨花区出台员额管理十条举措,进一步畅通 “雇员—员额—‘两委’成员—社区主职—事业编人员—街镇班子”的发展晋升渠道,让社区(村)干部职业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强化基础保障,让基层治理更可持续。2024年,雨花区积极落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要求,畅通基层干部发展晋升通道,实现每个街道(镇)有1名长期扎根的较高职级干部,1名大办主任担任事业副科,1名社区(村)书记考聘事业编,让街道(镇)、社区(村)干部有盼头、有奔头。
同时,雨花区聚焦破解基层治理 “小马拉大车” 的难题,开出减负清单,为基层干部 “松绑”。2024年,雨花区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通过精简文件、压缩会议,文件数量同比下降 28%,会议数量同比下降24.34%,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寻求社会治理最优解
400℃,是一支蜡烛燃烧的温度;60℃,是一杯热茶的温度;36℃,是一个拥抱的温度。在雨花区,随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桩桩饱含深情的为民实事、一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家园,正以各自独特的 “温度”,温暖着无数居民的心。
零散的楼栋、陈旧的设施,物业管理中,“先天不足”的老旧小区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何破解?2024年12月13日,在东塘街道,一场“开放式老旧小区引进物业服务企业”签约仪式举行。通过街道牵线搭桥,辖区内的3个社区总计8个小区集体签约引进物业公司,以连片打包的方式,为开放式无物业小区引进管家。至此,该街道所有开放式老旧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
作为中心老旧城区的东塘街道是雨花区老旧小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板,该街道辖区内共87个小区,其中62个是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成为各个社区艰难托底的“负担”,如何破解?
东塘街道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挂帅,攻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课题,探索出党建引领“物管+自管+协管”分类管理机制,创新了“连片打包+居民自治”双模式,实现了开放式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枫树山社区的汽贸大厦宿舍楼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过去,因为没有物业管理,楼道灯一旦损坏,常常数月无人维修。2022年,枫树山社区率先试点物业公司连片承包模式,以汽贸大厦宿舍楼为先行示范。经过3个月的 “试用期”,物业服务成效显著,居民们纷纷点赞。这一模式实现了老旧小区从 “小而零散” 到 “集中连片” 管理、从 “社区托管” 向 “企业接管” 转变,推动小区治理从“单一自治” 迈向 “多元共治”。
“搭帮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给力,小区路面沉降的问题解决了。”2015年底竣工的裕华名苑小区,因路面沉降和护坡倾斜,令业主们烦恼不已,居民们想了很多办法,却都没能解决问题。在东塘街道、牛婆塘社区的帮助下,2023年2月,裕华名苑小区业委会一纸诉状将开发商告上了雨花区人民法院。最终,经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小区业委会胜诉,由开发商向业委会支付85万余元,用于修复小区挡土墙及地基基础等问题。如今,修复工程已基本完工。
南方电信大院小区同样有着一段特殊的治理经历。2022年底,原物业公司突然撤场,小区瞬间陷入垃圾无人清运、电梯故障频发的混乱局面。由于当时小区尚未成立业委会,关键时刻,小区党支部成员挺身而出,组建临时 “自管委”,义务为小区提供服务。他们不仅将物业费从每平方米 1.8元降至0.8元,还实现了连续两年缴费率100% ,让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充满了家的温暖。
近年来,雨花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系统施策,一体推进,率先在省市探索社区员额制、“四位一体”小区党建、红色物业等工作做法,出台员额管理十条、小区治理八条、物业管理十条、选派领导干部到小区任第一书记等制度,助推基层高效能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扩大党建“朋友圈”
服务居民聚合力
“社区企业牵手,真正打通了我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桥下车辆顺畅穿梭,桥上行人安全通行。2024年8月28日,位于雨花区木莲中路的全市首座双层人行天桥建成使用,有效保障了周边群众和学生的出行安全。
木莲中路是长沙市区东西方向城市主干道,该路段学校密集、居住人口多,沿项目建设区域分布有湖南科技工程技师学院、长沙市外国语学校、长沙实验雨花中学、德馨园小学等多所学校,极易出现人车混流拥堵,存在一定程度安全隐患。
市民安全如何保障?经井湾子街道和冯家冲社区“吹哨”,区直部门及中建五局“报到”,联动湖南科技工程技师学院等学校,各方多次实地调研论证,研究确定建设方式、具体选址、设计图纸和施工进程。建设过程中,各联建单位实时沟通,及时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采用夜间施工通宵奋战,终于建成了一座连接民情民意的“连心桥”。
雨花区驻区单位、企事业单位资源丰富,如何整合党建资源,以工作统筹促资源整合,以资源共享促力量融合,把辖区企事业单位拧成“一股绳”,参与社区治理,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雨花区主动加强区内省市单位、医院学校、园区平台的统筹联动,整合驻区单位、科研院所、央企国企、项目单位、两新组织等,以党建整合资源、汇聚力量,破解瓶颈难题,形成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工作格局。
“你好,进站口请往这边,如果需要帮助,请随时找志愿者。”随着春运的到来,长沙火车南站迎来客流高峰。作为众多旅客到长沙的“第一眼”,如何更好服务来往旅客?长沙火车南站地区综管办党工委统筹长沙南站、轨道集团等20多个党组织成立“复兴号”党建联盟,开展联合执法,打破“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凝聚了综合管理的强大合力,促进站区管理服务提升。
以“互联互动”促进“整合融合”,不断壮大党建“朋友圈”,形成服务群众的多方合力,同样也是雨花区推进基层治理的一大创新。
“我宣布:芙蓉南路社区与东塘派出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邻帮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共建‘15分钟应急响应圈’正式签约!”2024年9月27日,随着芙蓉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熊瑛的“官宣”,脑科巷片区“15分钟应急响应圈”正式建立。
芙蓉南路社区脑科巷是条“Y”字形的背街小巷,两厢均为零星分布的独栋小区,共有323户,房屋老旧、间距小。因毗邻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租住户多、人员流动性大,消防隐患突出,一直令社区和医院头痛不已。
如何联动资源破解这个难题?在社区多方走访对接下,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邻帮城市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一同走进了社区“小巷回声”议事厅,经充分协商,就联合打造脑科巷片区消防应急响应圈达成一致意见。按照协议,“物院社所”四方在消防宣传、应急演练、设施共享、紧急救援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医院及周边小区的长治久安。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禁止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2024年5月24日上午,省人大社会委联动省消防救援总队,与东塘街道工委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面向东塘辖区门店和居民朋友宣讲《湖南省城镇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并在现场模拟消防应急演练。
为不断扩大先锋“朋友圈”,东塘街道党工委切实加强与辖区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实施“一统六联”区域化党建工作法,即:通过思想联心、制度联体、队伍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黎托街道东澜湾社区成立于2013年7月,作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楼盘型社区,服务体量大、外乡新市民多、居民生活节奏快、生活品质高、服务需求多。在“党建聚力·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下,东澜湾社区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服务,构建360°全方位的社区治理圈、服务圈和生活圈。
东澜湾社区还设立了社区发展基金,通过辖区居民、企业爱心捐赠累计募集资金8万余元,打造10个公益服务项目,社区“360志愿服务集市”提供了磨刀、缝纫等10余种便民服务,累计服务居民8000余人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老长沙的温暖与情怀。
在雨花区,映入眼帘的不只是城区的车水马龙、霓虹璀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党建联建同样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新画卷,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
2023年,以党建为引领,跳马镇打破地域藩篱,推动更高维度的融合发展。以跳马镇领衔,长沙、株洲、湘潭的五区县八街镇结对共建,共同打造“红色领航”品牌,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架构,全面推进基层党建聚力聚智、绿心生态共护共享、花木产业同谋同兴、人才资源共培共育、平安家园联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融共办、乡村振兴互助互促,打通融城“最后一公里”。
树大根深,必会枝繁叶茂;海纳百川,终将润泽四方。在雨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过去与现在的故事,都在生动诠释着一个深刻道理:党旗所指,行之所向。在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里,党旗见证了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如今,在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中,党旗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凝聚起强大力量,引领着雨花区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刊发于《长沙晚报》2025年1月25日第03版,原标题:党建领航,激活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雨花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让百姓幸福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