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 实习生 钟知方)《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圭塘河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化解11.36万户居民办证难问题,12项高频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跨省通办”……近年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质量履职、高标准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勾勒出一条砥砺奋进的“上扬曲线”。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擦亮“山水洲城”名片
城市之美,始于规划。日前,《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作为长沙市第一部“多规合一”、覆盖全域全要素的总体规划,不仅承载着长沙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与宏伟蓝图,更关乎每位市民的民生福祉与心之所向。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果展开展暨“城市+”公开课活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以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长沙统筹推进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74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审以及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控规编制全覆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依据全覆盖;高标准优化重点片区规划,高起点开展标志性建筑方案设计,高效率推进价值地块收储整合,推动规划质量、发展实量有效提升。
为了让规划实施更加有序,长沙深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率先全国上线运行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和动态监测预警,确保规划实施全流程“源头可溯、过程可控、结果可查”。
与此同时,长沙市总体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也在加快推进,规划构建“1+3”历史文化核心区和“1+N”历史文化漫游环,提出“永不拓宽的街巷”名录;开展五一商圈历史城区提质改造规划设计,推动古城风貌区品质升级……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让“山水洲城”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如何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答案写在长沙市坚定的行动里——
牢牢守住全市耕地保护底线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耕地保护政治责任进一步压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布《守护良田沃土 夯实发展根基》署名文章;《长沙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获批实施,科学划定恢复耕地和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共78.33万亩;建立全市底线目标指标库和有偿交易制度,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回头看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实现全市违法占用耕地增量“零新增”、存量“全清零”。
长沙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在积极开展耕地保护的同时,越来越多生态修复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故事也在长沙上演:
实施湖南湘江重要源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完成70.4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石燕湖省级森林公园、长沙象鼻窝省级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权属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进一步摸清资源资产家底;建成城区范围高精度城市级实景三维,“实景三维+交通仿真”和“三维地下空间系统”获评全省实景三维十佳优秀典型应用案例……一幅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巩固安全稳定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工作,精准高效服务项目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一年来,长沙实施精准“做地”、精准招商,成功推出黄兴北S1、南湖一号、碧沙湖地块等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地块,房地产市场趋暖向好。保项目保用地,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和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等55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实现用地全保障。
围绕“企业可纾困、政府有收益、风险可控制”目标,扎实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长沙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逐年降低,亩均效益进一步提升。
在安全保障方面,长沙进一步规范自建房建设审批、批后监管流程,推动自建房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在民生实事方面,长沙统筹保障住房建设和已拆待安行动,建成24个保障住房安置小区,已拆待安三年攻坚行动完成安置总人数3万余人。同时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推动7127栋、113601户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有效破解。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长沙还新建了50个地质灾害雨量监测站,基本实现地质灾害易发村全覆盖。成功应对3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9轮区域性暴雨,完成85处排危除险项目和8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连续4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安全科普 守护家园——走进宁乡,专家与村民共御地质灾害”活动。
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面对崭新的2025年,长沙将持续高起点谋划国土空间发展蓝图,高标准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用担当与奋进为幸福星城夯基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