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刹那,一梦廿五”《如梦之梦》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分享会在上剧场盛大举办,《如梦之梦》主创团队——华人戏剧家、上剧场艺术总监、《如梦之梦》编剧、导演赖声川,《如梦之梦》协同导演栾岚,及过去25年曾在各版本中参与演出的演员代表们——倪妮、文章、黄士伟、樊光耀、陈煦莉、窦进、王萌,共同出席了此次分享会,与观众探讨《如梦之梦》走过二十五年的意义,带着台上台下的连结,共襄盛举。此次纪念分享会,演员胡歌也作为惊喜嘉宾参与现场连线。
回归剧场仪式感,于世纪之交,探讨社会变迁命题
2025年,是《如梦之梦》创作二十五周年。而回到25年前创作的源点,立于世纪之交的人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随时代前进的我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变迁?赖声川通过《如梦之梦》,渴盼与观众共同探讨剧场、社会乃至全人类究竟应该往何处去。
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戏剧已繁盛发展之时,华语剧场才刚刚起步。当他刚刚来到在台北艺术大学教授戏剧的时候,发现尚无任何教材可用。赖声川坚定地认为,不能单纯翻译西方作品,而应创作也有能力创作我们自己的故事了,《如梦之梦》就是其一。赖声川用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探究“活在当下”的真理,用当下真实的感受去共通共创。
1999年11月的一天,《如梦之梦》的灵感在赖声川脑海中乍现,他连结起过往自己所听闻的、经历的众多生命经验,编织成了一场连环梦。其中,在印度看到僧侣绕着最神圣的佛塔而行的场景,引发赖声川的思考:在剧场中最神圣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观众。于是在《如梦之梦》中,他大胆地把观众放在舞台中央,演员绕行观众席,形成了“莲花池”,由此开创了环绕剧场的先河,回归剧场的仪式性。赖声川让剧场重新被塑造成一个台上台下互相交流意见和情绪的场所,莲花池转动之下,演员和观众在一起完成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第一版3小时的《如梦之梦》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排练室里,由一群学生呈现;此后,赖声川回到了台北艺术大学,完成了余下的内容,完整的《如梦之梦》由此面世,演出长达8小时。
那时的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显著问题:科技发达,但人们的心灵极为贫乏,对“死亡”这一必然而自然的议题缺少讨论,人们不知该如何作答。这应当何解?
赖声川在剧场揭露了这一现象,并通过《如梦之梦》做出回答。他讲述了一个从20世纪末至20世纪初,跨越台北、上海、巴黎的爱情故事,用层层相套的连环结构,带来创造性的效果,既有回肠荡气的传奇性,亦有吴侬软语的娓娓道来。通过这一类史诗的叙事,告诉人们面对生命、死亡这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也许,在人的生命划下句点的那一刹那,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切会如跑马灯般回溯,盛大美丽,如梦似幻。观者看完《如梦之梦》,会慨叹生命之漫长却又须臾。在庞大的世界面前,每个渺小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唯有以爱去抚平经历过的一切,平和地看待人生的无常和遗憾。
台上台下紧密连结,于剧场共做一场梦
时光荏苒,《如梦之梦》走过廿五载,期间她一次次以全新面貌和观众见面,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和感动。25年来,无论是台上的梦中人,还是台下的入梦之人,都陪伴这个故事走过一段人生旅程。值此纪念时刻,上剧场特别邀请了“梦中人”齐聚舞台,共叙这场做了二十五年的梦。
编剧、导演赖声川感慨地说:“《如梦之梦》真的是我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个作品,虽然作为导演我已经看了成百上千遍,但是不知为何在排练场看大家演绎还是会感动,因为看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我都会想到它是从哪儿来的。”而栾岚是上剧场全新制作的《如梦之梦》的协同导演,她说:“这次的演员绝大部分是我们上剧场自己的演员。他们演出了10余部几百场赖老师的经典剧目,赖氏戏剧节奏和呼吸早已深入骨子里,也使得这个戏在排练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几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境遇,对人生、生命有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这部剧场史诗在当下和大家见面,愿她能带给您一些安慰,帮助您寻找一些答案。就像您来到了那片湖,是否看见了自己。”
除了主创团队,25年来《如梦之梦》各版本演员也来到了现场,探讨关于自己初入梦时的感受。
2000年,《如梦之梦》在台北艺术大学初亮相,彼时还是赖老师学生的黄士伟就在其中饰演五号,如今他依然在台北重新制作的《如梦之梦》中继续诠释这一角色,带来新的感悟。2002年,香港话剧团首次将《如梦之梦》制作在剧场做专业演出,2019年再次制作上演,陈煦莉在首演时饰演初入社会的小梅医生,如今她陪伴角色一同成长,已是香港话剧团的中流砥柱,收获对角色塑造的更多体会。
2013年,《如梦之梦》首次来到大陆,胡歌在其中担纲起五号一角,此后开始了与这部剧的深深缘分。这次虽然没能来到现场,但也通过连线送来他的祝福。“每一次站上舞台,都会有一种错觉,仿佛现实生活就是一场梦,舞台上的生活反而是真实的。”
而即将在上剧场上演的《如梦之梦》主演们也与观众分享了关于台前幕后的梦幻旅程,由剧出发探讨生命的意义。
倪妮分享了自己和“顾香兰”的缘起:“顾香兰是一位传奇女性!我觉得演员在演艺生涯里,能够遇到一个非常有欲望想要去塑造的角色,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而在今年的演出中,她将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积累运用至角色的各阶段呈现中,令人期待倪妮这一次更加惊艳的表现。
饰演“五号”的文章则表示,这个戏已经演了25年,未来还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他说:“每一年演出我都在慢慢琢磨,希望来年演出的时候会给大家带来变化,自己也在慢慢成长。我和五号可能都曾经迷茫过、不知所措过。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我没有技巧,我用感受进入角色。梦是赖老师给的,我们就在这梦里头游走。”
岁末年初时,《如梦之梦》刚刚在台北完成了跨年演出。莫子仪、萧艾、屈中恒、徐堰铃、樊光耀、张本渝等30位剧场实力派演员联合演出剧中上百个角色。其中,樊光耀同时在台北和上海两地均饰演伯爵,对《如梦之梦》的感情很深:“作为演员,我很少会有因为在台下看戏而想演一个角色的冲动,但《如梦之梦》是个例外。希望这一版的伯爵会有自己的样貌,可以真正让角色‘活’在台上,这是我一直很在意并且追求的目标。”
上剧团演员窦进则分享了自己和倪妮共同讲述顾香兰一生的激动心情,年轻的她毫不怯场地担纲起这一重任,在上剧场的舞台上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同为上剧团演员的王萌也深有同感:“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这是基于每个演员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所决定的。我在塑造教授这个角色时,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去创造出教授可能的人生表现。”
日前,上剧场还面向全世界看过《如梦之梦》的观众开启了一场征集投稿。网友喜欢捏捏胃说:“《如梦之梦》不仅是一部话剧,更像是一场人生旅程,它带领我走进一个梦境般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梦还是现实,活在当下、用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网友Yankee说:“看完的当下感受仿佛在梦中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旅程,而我要到站落车了。至今仍认为,对于这样一部史诗级别的舞台剧剧本、演员、舞台、音乐,和彼时彼刻在黑暗中观剧的大家的所思所想,都一起构成了这场梦,我们皆为梦旅人。”
25年,台上的梦中人,台下的入梦人,都因剧而产生紧密的连结,多年的陪伴也给彼此带来环绕在生命之中的成长意义。
当今时代永恒的特别典藏,具有国际性的艺术作品
2025年,《如梦之梦》和时代车轮一同向前,依旧不断在剧场上演,每一次都带给人们新的震撼与感动。如今短视频横行,在人们沉迷于几秒钟的快感时,为什么观众还会看一场8小时的戏剧作品?赖声川认为,如果将《如梦之梦》放置于如百老汇般,一整年都有戏在演、有世界各地的观众来看的环境下,她毫无疑问将成为常演不衰的驻场剧目,源源不断地吸引过往游人。但现在的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因此,8小时的《如梦之梦》看起来似乎有些逆市场而行的坚持。
但也正因为《如梦之梦》的时间之长、观演模式之独特、制作上之复杂,让她每一次的上演都尤为珍贵。赖声川坚信这个戏在有机会的时候就必须上演,也希望观众只要有机会都可以来看看这个稀有独特的戏。
国际剧场领航人协会(IATL)会长奥达维安·萨尤评《如梦之梦》为:“这是一场关于时间、对抗时间、永恒的演出⋯⋯赖声川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剧场观众走进他的灵魂宇宙⋯⋯进入他绝对剧场的梦中。(《如梦之梦》)值得被收入一个特别典藏,与当代其他少数天才普卡雷特(Silviu Purcarete)、法布尔(Jan Fabre)、朱丽·泰莫 (Julie Taymor)、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特佐普洛斯(Theodoros Terzopoulos) 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列。观赏本剧是一种祝福、被赐与的恩典,更是一个转化人性的体验,它肯定了剧场作为重新发现人性稀有契机的价值。”丹麦评论家安娜·米里布·克莉丝汀森也曾给予这样的评价:“《如梦之梦》是一部等待走向西方的巨作……不仅是一场引起中国轰动的重量级演出,它还是一部坚持做着不可能之梦的国际性艺术作品。”
这样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更值得珍惜的是其转化性,她带给人们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思考。赖声川希望借此告诉人们这些深刻的话题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痛苦的辩论,观众也可以选择进剧场看一出好看的戏,跟随主角同笑同哭,走过一场8小时的梦幻旅行,离开剧场时就会恍然发现自己好像回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如梦之梦》走过25年,正是因为有着所有人和一切生命经验的加入,才让这出戏更加熠熠生辉。她为观众、剧场乃至社会都带来强大能量的转化与帮助,与这个时代的我们依旧产生着对话,让人们重新看见自己,审视人生。
刹那,一梦廿五。这场梦还在做,新年伊始台北刚刚完成新一轮的《如梦之梦》演出;上海紧接着接过接力棒,1月23日至25日,《如梦之梦》即将再度在上剧场演出,为观众带来创作二十五年的特别献礼。
免责声明:本站刊登/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等于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不负责其真实性或有效性,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