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新春的时光里,虢筱非先生的《水入洞庭天正阔》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视野。这本装帧精美的著作,因湖南文坛众多名家的点赞而熠熠生辉。身为媒体人的筱非先生,在书画篆刻、诗词、散文、游记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卓越才情,使得这本书成为一部集诗、文、画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新书《水入洞庭天正阔》
时空交错:体悟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筱非先生凭借文字与画作,巧妙地搭建起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他笔下的洞庭湖,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理意义,成为承载无数历史记忆与文化梦想的精神坐标。洞庭湖畔,处处留存着文人故事、先人足迹与名人故居。从沧港镇屈原庙的肃穆,到柳庄左宗棠故居的庄重;从营田镇岳飞镇压杨幺起义的风云往事,到赤山岛杨阁老追剿李自成的悲壮传说;从杜甫登磊石山的千古浩叹,到坡头镇陈家湾村帅孟奇故居的质朴情怀……筱非先生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在《水入洞庭天正阔》《就中难别是湖边》等篇章里,筱非先生描绘出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丽,画作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将读者带回到千年前的洞庭之畔。然而,笔锋一转,他又将视角拉回现代,展现当代人在洞庭湖畔的生活与思考。这种时空的交错,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深切体悟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东风莫遣柳条青
艺术哲思:探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部作品不仅是诗画的交融、时空的对话,更蕴含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哲思。筱非先生的诗文与画作中,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寻。在《江湖走廊且安详》中,筱非先生以“洞庭湖由小变大,由大变小,荆江来水脱不了重要干系”开篇,引领读者一路领略沅水、澧水、涔水的风光,描绘出洞庭湖畔春天的蓬勃生机。画作里,远处的渡船、嫩绿的柳枝、湖洲戏水的水牛,无一不展现大自然的盎然活力。但筱非先生并未浅尝辄止,而是透过自然景物,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倡导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哲思,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读者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共鸣。
默耘
传承创新:奏响传统与现代交汇的乐章
《水入洞庭天正阔》在艺术上不仅传承传统,更在传承中大胆创新。筱非先生的诗文和画作,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土壤,又巧妙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江湖交汇磊石山》里,筱非先生引用《水经•湘水注》的记载,描绘出洞庭湖磊石山原是突出于烟波中的一浮山美景。其画作中,洞庭湖若隐若现,磊石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但他并未受限于传统表现手法,而是融入现代艺术元素,让画面更具层次感与立体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彰显筱非先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
惠我无疆
诗画交融:开启艺术的双重境界
《水入洞庭天正阔》的最迷人处,莫过于诗与画的完美交融。正文每篇文章以一行七言绝句作为标题,仿佛一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一帧帧精美图画的序曲。这一独特构思,宛如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以文字为经纬的艺术长卷。这些图画绝非寻常插图,而是与散文游记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天地。 筱非先生的画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典雅韵味,又融入现代艺术的灵动元素。他的笔触细腻入微,色彩柔和舒缓,画面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气息。这种气息与他的诗文相得益彰,使读者在阅读时,既能领略文字的深邃力量,又能凭借画面进入更为广袤的艺术空间。诚如李跃龙所言:“文字游走天地之间,文字不能表达的地方,艺术可以抵达,艺术不能表达的地方,灵魂可以抵达。”在筱非先生的作品中,诗画互为补充,共同抵达灵魂的深处。
惯是梅田湖垸住
艺术共鸣:搭建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桥
这本书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载体。筱非先生通过诗文和画作,向读者传递他对自然、生命、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深切感受到艺术的强大力量。筱非先生以脚步丈量洞庭湖的每一寸堤垸,他的文字如潺潺流水,带领读者领略美景、品尝美食,关注湖的治理与保护。他更进一步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这种深度思考不仅让作品意义深远,更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水入洞庭天正阔》宛如一处宁静的心灵栖息地。它以诗画交融之美、时空交错之妙、艺术哲思之深、传承创新之新,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尽情领略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魅力,沉浸于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之中。
(作者:瞿建波,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袁隆平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