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山水洲城的视觉廊道,长沙油脂厂是极佳的观景点,登上厂房屋顶即可一览长沙美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通讯员 李伊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洲城”长沙的各种历史遗迹一直广受关注。时光流转,产业更迭,如何让老建筑不在时光里锈蚀,而是与现代都市生活“水乳交融”?近日,记者探访长沙油脂厂发现,这座新生的工业遗存公园,便是活用历史遗迹的生动例证,它正通过有机更新改造传承不灭的工业精神。
昔日“核心枢纽”风光不减
沿着湘江风光带一路前行,在其与劳动西路交会的东南角,12座周身斑驳的油罐映入眼帘。1936年,该厂前身中国植物油料厂长沙办事处成立,1971年更名为长沙市粮油公司油脂仓库,“长沙油脂厂”的名字则更广为人知。记者了解到,虽名为“油脂厂”,但这里并不生产油品,主要起到集散、储存的作用。当年这里保障着城区各粮油仓的油品供应,可以称作长沙食用油的“核心枢纽”。
漫步于油脂厂厂区,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劳动西路一侧,一堵砖石裸露的矮墙上,有着“长沙油脂厂门市部”几字与洞开的小窗口,墙上还张贴着购油票、大米票等,站在窗口前,就像回到了“统购统销”的年代,拎着油瓶去店里排队“打酱油”。走进厂区中央,只见大小不一的油罐上,印刻着的工作人员姓名仍显清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食用油不再实行计划供应,大型油罐失去了用场,长沙油脂厂等待着“重启”的时机。
“梳理”建筑结构重新开张
一座老油脂厂,该以何种面貌重现于市民面前?“打造强调体验感及高参与度的工业遗存主题文化公园,这是长沙油脂厂被赋予的新使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天心分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科向记者介绍。
设计团队在不改变原空间布局的情况下,对厂区杂乱无章的建筑排布进行了梳理。就像把炸毛的头发重新抚平,将不合理建筑布局一一清除,把整个厂区升级为更宜居、舒适的环境。这种“小而精”的设计理念,为改造增添了不少新意。
例如,劳动西路侧的矮墙,是一处应拆除的杂物间。设计团队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保留了一侧的墙面,并为市民打开一扇观赏长沙的窗口。透过墙上的小窗,既能回望河东烟火十足的老城区,也能远观河西鳞次栉比的新高楼。
此外,矮墙旁的一栋平房,原是长沙油脂厂的业务用房,层高7层,为保证观景效果进行了削减,却也收获了意外之喜。从矮墙上拆除的砖块,经认定来自长沙名厂“白沙砖厂”,如今保存完好的部分被用于该楼房的重建。
沿着主路向里,记者看到,位于核心区的油罐群也经历了“一里一外、一加一减”的双重改造。一方面,将部分影响园区规划布局的建筑拆除、位置欠佳的油罐逐个搬离,形成视野宽阔的内场;另一方面,在油罐与油罐、油罐与其他建筑之间增设连接,开辟相对连贯的穿梭通道,徒步行走其间,别有洞天。除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厂区还新建了一块草坪,为市民留出活动空间。
为城市有机更新精彩打样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许多工厂重组或搬迁,留下的工业遗产面临即将消亡的境地。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沙近代工业遗产留存完好的并不多。现存且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市区南北两端和二环附近,以湘江为中心呈带状分布,它们往往有着独特的意象和空间价值。
据了解,长沙油脂厂的独特性在于,其一砖一瓦仍保存完好,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厂区内的“十二金刚”,是目前城区保存完整、体量庞大的油罐群,放眼全国也十分稀缺;从老建筑上拆下的带有“红星”“白沙”等字样的红砖,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当长沙油脂厂的修复成为“必答题”,在修复风格上,设计团队力求“修旧如旧”。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并未强求尽善尽美,而是以最真实的粗粝感,让厂区“沉下身、接地气”,成为融入都市生活、人人皆可参与的开放空间。
如今,长沙油脂厂华丽变身,充分融入所在街区,为城市后续的有机更新提供了模板。于妙高峰历史文化街区,它是街区工业文化的代表,与湖南第一师范共同谱写“城南旧事”;与天心区“一线四片”联动,它是“起承转合”的收官之作,从新下河街、西文庙坪、下碧湘街一路走来,串联起明清至近代的历史;融入山水洲城的视觉廊道,它也是极佳的观景点,登上厂房屋顶即可一览长沙美景。
电梯厂、炼锑厂、眼镜厂、港务局……曾经劳动西路片区“群厂并起”,而保留下来的长沙油脂厂让市民得以窥见当年的繁华。走进这里,就像打开了一部长沙百年近现代工业史,让囿于文字间的记录可触、可感,生动呈现长沙工业之火的熊熊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