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前,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掀开了推翻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序幕。此文谨以缅怀两位湘籍先驱,一位是“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则有斯人”的黄兴先生,另一位是被毛主席誉为“湖南的一面旗帜”的谢晋先生。
今年是黄兴先生150周年诞辰。
黄兴儒雅知文、神威奋武、胸怀远大、甘当配角。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被评价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则有斯人”。
他强调团结一致,认为革命最要紧的是“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图”。在1907、1909年两次来势汹汹的“倒孙风潮”中,就是因为黄兴和刘揆一的极力反对而平息。
武昌首义成功后,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南京,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后因黎元洪反对,改为副元帅代大元帅职权),负责组织临时政府。12月23日,黄兴获悉孙中山即将归国,遂推辞赴南京组织建立临时政府,他向众人解释:“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
黄兴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其“团结一致”的理念,不贪图权势,尽管政见略有不同,仍求同存异,继续支持和辅佐孙中山,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无私。
黄兴对辛亥革命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命组织的领导
华兴会的创建:1904年2月,黄兴与宋教仁、刘揆一、蔡毓鎏等人创立了中国内地建立的第一个地域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华兴会是辛亥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盟会的前身之一。
华兴会的成立和起事,使两湖革命运动渐有风起云涌之势,并对中国同盟会的组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她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使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她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她还推动了内地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全国统一的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盟会的成立:黄兴在1905年与孙中山合作共同组建中国同盟会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军事起义的策划、组织
黄兴既是洞察时局的理论家,更是冲锋在前的实践者。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多以失败告终,但极大地激励了革命士气,点燃了革命星火,为最终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成为后人继续为民主革命而奋不顾身的历史典范。
3、战略眼光的展现
黄兴在革命过程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牺牲精神。他首先提出了“直捣幽燕,驱除鞑虏”的最终目标,并制定了“地方革命”的策略。他强调“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并注重利用反正新军作为主要依靠力量,“惟需有正式军队为主力,始足以言战守”。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主张民主共和,是晚清以来最早提倡共和政体的人之一。他参与组织了第二次护法战争,以抵抗北洋军阀统治。
4、革命理念的传播
三民主义的贡献:黄兴对三民主义理论及建党理论、军事理论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黄兴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实践家,是辛亥革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带领革命者纵横捭阖,以勇猛无畏之精神在腥风血雨之中开辟新局面。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其历史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1905年的湖南,有位在当时被称为“湘五子”之“大拇指”的年轻诗人、时年22岁的文弱书生崭露头角。他在浓厚的革命氛围熏陶之下,毅然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他以赤诚书生之身无所畏惧地奔走在革命前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跟随孙中山、黄兴,与同盟会众志士一道,在那个腐败晦暗的动荡年代,奔走呐喊,唤醒民众;携手同行,生死与共。共同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崭新图景。
他——就是解放后被毛主席誉为“湖南的一面旗帜”的谢晋先生。
谢晋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人之一。
1905年,在长沙一家商行任会计的谢晋,经时任华兴会副会长的刘揆一引荐加入华兴会(谢、刘二人为1902-1903年岳麓书院同学关系,谢晋与刘揆一、刘道一兄弟二人为挚友)。
1906年,谢晋积极参与了由黄兴领导、策划的萍浏醴起义。
谢晋和友人谭芷馨连夜赶赴萍乡、安源参加斗争。当他们冒着雨雪严寒赶到安源,起义已在清政府的残暴镇压下失败。谢、谭二人晓行夜宿潜入南昌,寻找起义首领姜守旦,图谋再举。在章江门正好看到清廷悬赏缉拿姜守旦(生擒赏银万两,死获赏银五千两)的榜文。这时,清廷沿江各省戒严,缉拿起义失散群众,只要形迹可疑,即可格杀勿论。谢、谭投宿于南昌上凤凰坡天福旅社,遭到店主怀疑并驱逐。谢晋置生死于度外,继续与谭芷馨分途游说樟树镇水师统领颜某、赣州巡防统领李某举义,均未成功。被清政府注意到他们“行踪可疑”,下令通缉,遂由赣入皖南经皖北、江苏到达上海。
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清政府借此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党狱,大肆杀害会党首领和革命党人,长江中、下游的革命活动遭到严重挫折。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而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1907年,谢晋加入同盟会。同年,受命赶赴安庆,参与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因徐锡麟提前行动,谢晋乘船到芜湖就得知了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乃折回上海。
浙皖起义的重大意义有:
1)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使之有“草木皆兵”之象。
2)加速了立宪的进程。
3)激励革命党人的斗志,探索起义的新途径。如当时杭州新军的吕公望等人,在杭州积极在新军中发展力量,欲习徐锡麟之故事,以图再举。果然三年以后,武昌首义成功,徐锡麟的英勇举义“为光复史中构造一最重大之纪念。”
1910年,长沙发生抢米风潮,成千上万饥民聚集起来,焚烧巡抚衙门,捣毁了米店和外国人所办机构。谢晋紧急行动起来,联络新军排长陈作新等同盟会员,争取将骚动转变为武装起义。
这次斗争最终被清政府和列强联合镇压下去,但这股革命的浪潮很快波及省内外,各地零星闹事不断。这在彼时的大清帝国,不啻一场多米诺牌局的开端,将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被冲击得更为千疮百孔,终于无力回天。
1911年,武昌首义一举成功,中华大地燃起了革命的燎原之火。湖南革命党人立即响应。10月22日,长沙起义成功,全国第一个控制全省的革命政权——湖南都督府建立起来。同盟会员焦达峰、陈作新分别被推举为正、副都督。谢晋被选为湖南都督府参议、南路筹饷总局局长,为辛亥革命筹措经费。
武昌起义的成功引起清政府极大恐慌,立即派兵攻打武汉。汉阳陷落,起义有夭折的危险。谢晋与时任省众议院院长的谭延闿商议出兵,支援武昌起义。派王正雅部为先锋,赵春霆、余钦两部为两翼,夹击清军。由谢晋与谭芷馨草拟了致王正雅书。这次出兵挫败了清军攻势,鼓舞了革命士气,稳定了武汉战局。
1916年黄兴在上海不幸病逝。1917年移灵柩至长沙,被民国元老们尊以国葬之礼。黄兴国葬期时,谢晋在给刘揆一的诗中表达了对黄兴与旧时挚友刘道一的深切怀念:
胡马饮长城,腥气沦赤县。
豪义起黄裔,湘州驰俊彦。
……
元精逝太虚,祥绋阴碧练。
伯子东珍思,灿醴携以奠。
郁郁季子陇,青青门畔茜。
凭吊一凄然,零涕已泣面。
素轩憩吾庐,鸡黍不成宴。
高谊谁可托,孤襟独滋眷。
诗作前半部分是描述混乱时局与革命动因,后半部分满满都是抒发着痛失战友的悲怆孤零之感。
1924年1月底,寒风刺骨,大雨滂沱。谢晋陪同孙中山赴黄花岗起义烈士墓祭奠。谢晋作诗一首(此诗作原件现存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文学图书馆):
冒雨从中山总理公祭黄花岗
(民国十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寒花散作雨中愁,掩泗成珠未肯流。
逝者如斯尽堪吊,余生有涘复烦忧。
悲天蹈海应非计,化鹤为猿胜一筹。
今日会同领元首,丰功遗烈镇千秋。
谢晋作此诗,为沉痛悼念黄花岗起义众烈士,同时也与孙中山先生一样,为因革命而蹈海赴死的杨笃生(杨毓麟)、陈天华而悲泣不已。
黄兴英年早逝,但谢晋一直不能忘记与黄兴的革命情谊。1950年,在填写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履历表时(表格原件现存于湖南省档案馆),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谢晋填写的是:孙中山、黄克强、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刘少奇、周恩来和李维汉。
解放后,自辛亥革命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奉献一生的谢晋先生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任命状,先后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民革湖南省委第一、第二任主委,湖南省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政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一、第二届委员等职。
辛亥革命中的黄兴与谢晋,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一位是地方革命的践行者。他们以不畏艰险、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篇章。
今天我们纪念他们,不仅是追忆那段壮烈而辉煌的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与勇气。以他们的无私无我与远见卓识为鉴,我们当努力在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中寻求新的团结之道,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作者谢旻言,为谢晋曾孙女,湖南辛亥后裔联谊会理事,长沙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