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左家庄,上康城公寓。
出伏这天,大雨落在那些年大雨落过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文联主席谢家贵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此刻,比落雨更重要的事情,是任职于湖南电视台的马珂从充满雨水的长沙来到了上康城。这是谢家贵与马珂约好的一次关于文学艺术的重要重逢。准确地说,是一次在北京与34集电视连续剧《家在兵团》的重逢。他们是老乡,也是文友。谢家贵和马珂都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能有什么事情包括出伏的大雨比他们的重逢更重要呢?一定是没有的。
谢家贵与马珂都是怀揣文学梦想的怀化沅陵人,那里是充满雨水的故乡,是让他们心灵百般湿润的家园。谢家贵的家在山里,是山民的后代;马珂的家在镇上,属于吃国家粮的子弟。相同的是,他们的文学梦都在漫长的雨季里生长。谢家贵在山里当了几年村委会干部后,便去了高天阔地且非常遥远的新疆建设兵团。那里的落日很美,那里是诗的远方和梦的故乡。只不过儿时沐浴的浪漫雨季己被沙漠的滚滚热浪所替代。一年或几年见不到落雨的谢家贵,字里行间生发出怀念南方雨季特别是沅陵雨季的忧伤。他喜欢雨季,渴望漫长而浪漫的雨季。他把宋代王观“卜算子·送鲍浩”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改为“若到沅陵赶上春,千万和雨住”,以铭志他对落雨或雨季的焦渴与怀想。不过,让谢家贵焦渴与怀想的还有在新疆大漠里战斗过和正在战斗的兵团人。虽然,他保持着狼一般地警惕随时会从大漠中抽身而去,可却又不停地深入。就在这种离去与深入的纠缠中,谢家贵熟悉了新疆的一切,知道了兵团人的不凡与伟大。于是,便有了电视连续剧《家在兵团》的创作念头。
年轻时曾在沅陵一个小镇上生活的马珂,当了几天老师,便考上了大学。之后,开始了他的北漂与闯海经历。当记者,当编辑,当作家,当领导。北京、海口、长沙都曾留有他走过的足迹。一路寻觅,马珂最后选择在多雨的长沙停止了奔波,在湖南电视台开始他早九晚五的生活与工作。在马珂的印象中,他在北京奔波那几年,北京的白天是少见下雨的。下雨的时候一般是在傍晚和深夜。有时候,当他拖着疲备的身躯下班回宿舍的途中,大雨会突然瓢泼而来,似乎验证着“风雨中行走的人生才是真正人生”这个哲理。无论北上或是南下,马珂一直在报社靠写作谋生。他做过省部级报纸的政法记者和调查记者,也写过很多政要与名人文章,如华国锋,刘源、胡德平、邵华,还有大作家浩然、汪曾祺,以及大艺术家王心刚、孙道临、严顺开、王洛宾等,当然也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记叙。但马珂很少写落雨或雨季,这与他年轻那会儿常披着一身雨水行走有关。因为始终行色匆匆,还来不及感悟风雨带给他的人生境界。
兵团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给他生命的地方,一个是他为之奉献的新疆。作为34集电视连续剧《家在兵团》总编剧的谢家贵,深悟兵团人在两个故乡面前的付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朴素情怀,常让谢家贵感动得坐立不安。他必须用一部电视剧表达自己对兵团人的致敬与崇仰。然而,在创作剧本和实施拍摄的过程中,谢家贵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惘和不安。他自以为熟悉的这块土地,以及兵团人的工作、生活,包括兵团人的故事等,一时间竟然变得陌生而悠远。于是他带着种种疑虑与远在长沙的马珂通了电话,道出心中困惑。马珂在电话里爽朗地说,是呀,创作就是这样。看山是山是第一个境界,看山不是山是笫二个境界,看山又是山是第三个境界。你到了第二个境界了,再努力一把就突破自己了。电话里能听见雨点的声音,马珂正行走在风雨之中去看他在城郊一处农场里租种的菜地。
半年过去,在新疆等地完成前期拍摄的《家在兵团》到北京进入后期制作。谢家贵想起曾答应做该剧文学编辑和文学统筹的马珂。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马珂一定是《家在兵团》这部34集电视连续剧的文学“定盘星”。谢家贵坚定地认为,他必须请马珂迅速进京,为电视剧《家在兵团》把脉。谢家贵认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马珂,就如当年他要去新疆兵团一样决然。在许多年以后的今天,谢家贵还记得当年与马珂在家乡沅陵话别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出秋入冬的季节,尽管火塘里烧着干树兜,但从门缝吹进他屋里的雨点,依然让人觉得寒凉。去那么遥远的地方,谢家贵默默望着火塘,目光深远而入神。树兜在火塘中啪啪地燃烧,火焰通红,把两人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马珂突然说,不管到了哪里,都别忘记了文学。
一晃几十年过去,谢家贵和马珂都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成为了作家。而且,马珂还在电视上屡有建树,声名远播。当年两个追逐文学梦的青年,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联袂推进起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视艺术的首次合作,令人意外而感动。
谢家贵在西部兵团,马珂在江南的长沙,因为有了电视剧《家在兵团》,于是有了这次文学艺术和电视艺术的重逢。多年从事文学与电视艺术的马珂,走遍了祖国的山水。见多识广的他,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世今生并不陌生,甚至崇拜和迷恋。当然,也有他对远在高天阔地背景下工作和生活的好友谢家贵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犹如秋雨绵绵。
马珂从长沙至北京的飞机降落,让谢家贵对这场出伏第一天的大雨有些漠不关心,可他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雨的声音,期待着一场又一场大雨悄无声息地覆盖城市之外的大山、村庄和田野。谢家贵知道,大山里下雨时,会有很多人放下手中的事情,看天看风看雨,说往事聊收成。或者,围在火塘边,梦一般坐在凳子上无言无语。可如今在北京就不一样了。谢家贵与马珂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放着泡好的六泡茶,颜色酽红,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还有几串葡萄、几盏干果点缀其中。房间里空调宜人、光线明亮,颇有家的气息。他们边饮茶边审片,电视剧《家在兵团》的画面在电视机上一帧又一帧从他们眼前掠过。
一阵阵雨声没有停歇地从窗外传来,偶尔还伴有电闪雷鸣。可以看得出,悠悠岁月与过往,淡淡磬香与风华,改变的是短暂的时空变迁,改变不了的是兵团人身上那股艰苦奋斗、对国家倾注忠心、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精气神。剧中人物司令员的果断,张富清的勇敢,武安国的执着,彭青云的血性,孟树林的豪气,历经时间与人世的磨砺,造就兵团人的本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每一位人物、每一个故事,通过文字变换为一组又一组镜头与画面,生动感人并绽放出越发绚丽的异彩。不仅体现出对这群默默无闻、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军垦战士以无比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大雨还在漫天地落,如串线的珍珠落在上康城公寓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街道上,氤氲了天空,迷朦了京城。每当这样的雨景呈现,谢家贵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谢家贵对马珂说,我们去雨中漫步吧,让风知道,让大雨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我们这样执着于文学的两位兄弟。
来源:《文艺生活》月刊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