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心跳马享醉美自然,去圭塘河畔亲水嬉闹,到浏阳河边感受工业文化的新魅力……
“‘雨’润星城,一路繁‘花’”渐成楚湘大地文旅新时尚,这新时尚的背后,是雨花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年来,雨花区紧盯文化强区目标,围绕长株潭绿心、浏阳河、圭塘河流域布局发展的“一芯两带”文旅产业接连“出圈”,从长沙城市的客厅传出响彻苍穹动人音符。
前三季度,雨花区接待旅游总人数352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3.77亿元。
近日,第三届雨花区旅游发展大会如期拉开帷幕。
乘着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雨花的自然风光之美、历史积淀之美、人文环境之美、时代发展之美于此交相辉映,化“物境”为“情境”再升华为湖湘文化的“意境”。
当城市的目光聚焦雨花,文化交着织旅游,不断发生碰撞。让我们一路向南,走进这座年轻的城区,探寻其“出圈”密码。
“底蕴”变“底牌” 人文山水相辉映
谈及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密码,毋庸置疑只文化二字。
雨花区因境域内原有著名的古建筑群雨花亭而得名。雨花亭最初是一座佛寺,其名称“雨花”源自佛教用语。据南朝梁代慧皎所编的《高僧传》记载,在梁武帝时期,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其虔诚与智慧感动了上天,以至于天花坠落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并沿用至今。
1886年12月10日,一代名臣长眠,左宗棠其灵柩在善化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也就是今天的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下葬。
古语云:“青山有幸埋忠骨”,雨花区已完成左宗棠墓第一阶段考古调勘与环境提质,正有序推进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区里正按片区开发方式,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思路,推进周边居民搬迁、墓园修缮及文化公园建设,拟将其打造成具有湖湘文化和爱国精神的文化公园。
除此之外,雨花亭遗址、杨坦园墓、魏家大堆汉墓、明代吉王陵等,这些古迹和遗址均见证了雨花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历史回响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激荡。
雨花非遗馆,聚集了湘绣、剪纸、陶艺等359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有着“天下非遗聚雨花”之称。2023年,雨花非遗馆入选首批湖南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展示了雨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魅力。同时,雨花非遗馆开展“云上非遗”、非遗进课堂、非遗研学实践,持续擦亮雨花非遗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品牌。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个,区级传承人8名。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是雨花上下求索的课题,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雨花正行走在用文化魅力沁润旅游地标的路上。
“颜值”变“产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深秋细雨,雾雨交杂朦胧,给石燕湖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柔和的面纱。湖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雨珠轻触水面,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每一笔都蕴含着自然的诗意与深远。
“石燕湖四周群山环抱,碧水如玉,峰峦秀削,绿荫匝地,不愧有着‘湖南九寨、人间瑶池’之称!”10月25日,长沙市民周先生在微信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张石燕湖的风景照。
石燕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株潭交汇处,年接待游客50万人。自开园以来,景区游客累计接待量更是突破3000万人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就是守护好生产力。面积达522.87平方公里的长株潭绿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是以往国际公认最大城市群绿心——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的3倍多,一个世界级公园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揭开!
记者了解到,作为绿心中央公园的标志性工程和首批启动示范项目——绿心中央公园花卉园艺博览园选址雨花区,将打造国家级高端花卉创智中心、高端花卉贸易中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观光度假等,探索以旅兴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路径。
自花博园项目启航,雨花区将逐步向外扩延,在跳马镇打造“一村一特色”,引进全国最有吸引力的花卉产品,借用文旅“东风”,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与此同时,雨花区内其他各大项目亦在蓬勃开展,高质量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烂之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绘就出一副副别样的精彩画卷。
绿道蜿蜒,草木青翠,骑行其间感受自然,满眼绿意,让人心醉。分两期实施的长株潭绿心地区跳马片区绿道建设项目,是长沙市“五个十大”工程中的“十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一,总长度19.04公里,宽约1.5-6.0m,建设内容包括绿道、游览服务设施、驿站、节点打造等。
去年8月,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绿道一期投入使用,今年4月,长株潭绿心首个游客驿站也崭新亮相,可为游客提供包括咨询引导、休憩打卡、免费热水在内的10余项服务,绿心地区高质量发展随之迎来新机遇。
“听说圭塘河以前是个臭水沟,但是现在已经脱胎换骨了。两岸旁边有商场、有书店、有小酒馆、有饭店,是一个散步的好去处!”在大众点评app上,一位id名为阿白很白的用户给如今的圭塘河作了不错的评价。
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圭塘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在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沿河产业聚集、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溪悦荟等网红新地标在圭塘河畔崛起,各色书店、博物馆等超100家文化特色类商户在圭塘河水系两旁扎根,每年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的同时,还能创造超5亿元的营业额。
从“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再到“生态经济带”,雨花区将圭塘河“生态治理”转为“生态资源”,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不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标树起来了,街区热闹起来了,圭塘河自然也有了新的人气,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聚焦“一芯两带”的总体规划,雨花围绕文化强区的新目标,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雨花文旅产业的重要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了换道领跑的新阶段。
“网红”变“长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是答案
各地纷纷挖掘文旅资源,打造独特的文旅项目,试图在这片文旅产业的“大草原”上脱颖而出。然而,仅靠一时的热度或亮点,难以维持持久的吸引力。要让文旅产业真正“一马当先”,必须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上狠下功夫,这是实现“网红”到“长红”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十四五”期间,雨花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提质打造图书分馆4个,建设完成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文旅融合示范点7个,新(改)建社区智慧中心44个、室外运动场29个。
公共文化场所多了起来,,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依托“书香雨花”读书节、“飞梦雨花”艺术节、健康雨花”全民健身节,雨花区共开展全民阅读、文化培训、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4260余场,“雨花文旅体云”智慧文旅平台累计服务约300万人次。
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雨花区每年都将提升服务质量视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强化行业监管、深入重点企业调研,并在关键时段组织多部门联合实地执法,确保旅游项目丰富多样、安全保障严密可靠、价格管理规范透明。游客有所“求”,文旅有所“应”,雨花的一系列措施获得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为了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雨花区精心策划了“福满星城•‘雨’你相‘惠’2024雨花‘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激励区域内的城市综合体采取促销举措,广泛惠及各类消费群体,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在第五届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成果《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4》中,雨花区在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30,位列全省首位。
一步一景,雨花犹如一本厚重的书,星光灿灿,珠玉串串。手捧这本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易彬)
来源:雨花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