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的典故与湖南的科举有关?湖南为什么直到近代才爆发人才?《文脉赓续 何以湖南》今天播出第16集《湖南人才为什么近代才爆发?》,带您解读湖南“学霸”的出湖之路。
有人就开玩笑说,湖南是盛产学霸吗?
这个我看不好说,但湖南人爱读书是事实,近代以来人才辈出也是事实。我们看岳麓书院,走出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一师范,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时务学堂的师生有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范源濂、蔡锷等。哪个不是学霸?哪个不是经纬之才?
他们之所以格外耀眼,是因为历史上,湖南的人才寥若晨星。蔡元培就说过:“湖南人才,在历史上比较的很寂寞,最早的是屈原;直到宋代,有个周廉溪;直到明代,有个王船山,真少得很。”这是怎么回事?我跟大家讲个“破天荒”的典故。
有唐一代,总共取了6000多名进士,而湖南人有多少呢?只有25名。有一段时间,连续四五十年,荆南,也就是长沙地区每次派人参加会试,结果都很惨,颗粒无收。所以,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弄得地方官在同僚面前很没面子。直到公元850年,一个叫刘蜕的长沙举人终于考中了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很是高兴,认为刘蜕破天荒地为长沙争了光,要奖励他70万“破天荒”钱。可见,那时候湖南出个学霸有多难。
但是刘蜕拒绝了这笔钱,他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长沙不是文化荒漠,五十年来没人中进士,都是因为地方官府为政不力;长沙离京城不过千里,又怎么能称为“天荒”呢?
事实上,刘蜕说得没错。湖南不是没有人才,但那时候交通极为闭塞,读书人想登科,首先要过洞庭湖这一关。杨昌济先生回忆曾祖父陪同他两个弟弟去武昌赶考,过洞庭湖的时候就遇到了惊天巨浪,结果吓得曾祖父心脏病发离世。而这已经是近代的事了,古代湖南的交通条件有多恶劣可想而知。
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知识分子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湖南的人才就出现了井喷之势,“天下人才之盛,尤莫如楚南”、“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等等,都是对湖南人才的赞誉。
我倒是觉得,闭塞也带来了好的一面。那就是几千年来,湖南很好地保留了兴学重教的传统。天下学院半湖湘,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渌江书院、濂溪书院等等等等,始终延续着千年湖湘文脉,也成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