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除了“实事求是”,还有一块什么匾?这对望着的两块匾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文脉赓续 何以湖南》今天播出第15集《湖南这两块匾为什么值得细品?》,带您解读“实事求是”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岳麓书院有一块很著名的匾额——实事求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对面还有一块匾,两两对望了一百多年,叫做“潇湘槐市”。
“潇湘”大家都懂,“槐市”相传是汉代一个读书人聚会、买卖书籍的场所,也是中国最早的书市,因为槐树特别多,所以叫槐市。岳麓书院这个“潇湘槐市”,传播的可都是经世之学。
“实事求是”匾,大家都很熟悉了。典故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经典几乎没了踪影。西汉河间王刘德十分着急,他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古书的搜集和整理上。为了典籍真实完整,刘德都要求仔细勘校。“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这也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的出处。
1917年前后,青年毛泽东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出门就能看到“潇湘槐市”和“实事求是”这两块匾。毫无疑问,“实事求是”四个字早在青年时代就影响到了毛泽东。当然,也有可能更早,毛泽东就读于一师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章程》里就有明确要求“凡我一师学生,皆要做到实事求是”。无论如何,实事求是成为了毛泽东日后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一步作出了科学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并把这四个字题写给中共中央党校,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座右铭。更为可贵的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武器,破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毛主席曾经跟《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就说道,敢于实事求是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事实上,毛主席正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坚持实事求是,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湖南何其有幸,坐拥岳麓书院这个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作为湖南人,我们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