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香飘全国的启示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国民菜品的第一名是什么菜?

答案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是一道湘菜,辣椒炒肉。

据媒体报道,在上个月举行的2024年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上,全球知名数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中国炒菜餐厅行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披露,辣椒炒肉在2023年销售了约6亿份,成为国民菜的桂冠。

关于吃,中国有九味之法。其中,“辣为王,众味不可调也”,意思是,辣为王者。

辣椒炒肉这道菜登顶,有力佐证了这一点。

▲辣椒炒肉不仅是湖南人的最爱,也成为了国人的最爱。

▲辣椒炒肉不仅是湖南人的最爱,也成为了国人的最爱。

前几天,观潮君进京,参加了一场湘菜的登场亮相活动。

10月16日,“湘菜湘品走进新华社暨湖南美食节”在北京开幕,活动持续至10月30日。通过现场展示、品尝互动、烹饪直播等形式,充分展示湖南美食的魅力。

剁椒鱼头、农家小炒肉、腊味合蒸、毛氏红烧肉……这段时间,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湘菜,现身新华社机关食堂及北京世纪华天大酒店,挑动味蕾。

▲湘品湘菜走进新华社活动现场。

▲湘品湘菜走进新华社活动现场。

观潮君在活动现场获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的湘菜馆数量超5000家,湘菜餐饮年总产值超400亿元,带动湘菜供应链条产值250亿元。

以10月18日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湘菜产业时走进的湖南本土湘菜品牌“费大厨辣椒炒肉”为例。费大厨北京门店的翻台率达到“日均9次”,远高于其它城市的“日均6次”。

▲10月18日,省委书记沈晓明走进费大厨辣椒炒肉店调研。(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10月18日,省委书记沈晓明走进费大厨辣椒炒肉店调研。(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观潮君在北京采访之际,用手机相关APP搜索,网红店扎堆的北京朝阳区,美食热门榜top5里面,有3家是湘菜馆。

“第一次去朝阳大悦城的费大厨,排了3个多小时才吃到小炒肉。”90后北漂青年小刘说,现在北京的湘菜变得很火,属于“排大队”菜系。

小刘说到的“朝阳大悦城”,是北京青年聚集的核心商圈,近两年就开了5家不同品牌的湘菜首店。

潇湘府创始人胡平1999年赴京开湘菜店,见证了湘菜在北京从站稳脚跟到火热的全过程,“一发不可收拾。”他形容近年来湘菜在北京开店数量的大幅增长。

据报道,仅2023年上半年,北京新开的湘菜馆就多达数百家。

▲一桌子湖南菜。(图源:文旅湖南)

▲一桌子湖南菜。(图源:文旅湖南)

虽然不少人认为,湘菜性价比高,但在北京客单价并不低。

据新京报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北京湘菜的人均消费达到125.2元。在北京,年营业额上亿的湘菜店有十余家,年营业额上千万的更是不胜枚举。

湘菜集中进京,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初,并不火热。

“早年来北京的时候,顾客不太能吃辣,视粤菜为上,湘菜不太受认可,甚至认为湘菜难登大雅之堂。”胡平说。

随着湘菜品牌深耕,不断根据市场口味进行创新和改良,北京逐渐拥抱、认可甚至追捧湘菜。

湘菜不仅在京城很火,还火遍了全国。

据红餐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国湘菜门店数已占到正餐门店总数的15.6%,超过了川菜14.7%。

这也意味着,湘菜在数量上超过了川菜,成为全国第一。

湘菜为什么这么火?很多媒体进行了探讨,观潮君在这里作简要梳理。

首先是品牌打造。以前,虽然湘菜店遍布全国,但能叫得上名号的没几家。而最近这些年,湘菜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比如从湖南走出来的费大厨,不仅全国直营门店超过130家,还在央视的中法美食文化交流节目中大展厨艺,与“西餐之王”法国菜同台竞技。

湘菜能火,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食材。

▲北京一湘菜馆将腊肉放进柜子展陈。

▲北京一湘菜馆将腊肉放进柜子展陈。

例如几分钟就可以出锅的素炒丝瓜,“只有湖南的白玉丝瓜才能炒出这个味。”胡平说。

再比如,红煨甲鱼一定用常德汉寿的甲鱼;衡东脆肚一定要用衡东的黄贡椒爆炒;芷江血鸭,要用放养在怀化山间小溪的纯种麻鸭。

在北京期间,多位湘菜品牌创始人告诉观潮君:“每年都要去湖南多次,为的是找好食材。”

近些年来,湘菜的“单品爆破”战略,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湘菜品牌的崛起中,“单品带动”现象突出。比如费大厨辣椒炒肉、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坛宗剁椒鱼头等,以某一个爆款带动整体。

靠大单品,既能促使湘菜店推出招牌菜,对顾客而言,也能增强记忆,强化对品牌的认知。

湘菜火爆的因素,还包括以炒菜居多,“锅气”很足,保持了热辣鲜香。

2023年9月,美团外卖联合多家媒体发布的《中国辣文化报告》中显示,我国吃辣人口已超过5亿人,全国近8成餐厅有辣菜出售,辣文化的土壤日益深厚。

▲炒一碗湘菜用到的配料。

▲炒一碗湘菜用到的配料。

此次北京活动的主角,除了湘菜,还有近千种湘品,比如安化黑茶、湘潭湘莲等等。

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正在加速推进湘品出湘。

那么,回望湘菜走出湖南的脚步,对于更多的湘品出湘,又能提供哪些启示呢?

打造品牌注重“链条”属性。

万物互联的时代,更要坚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基本原则。我们不难看到,湘菜之所以越来越吃香的秘密,绝不仅仅在餐桌上,而是包括“农头食尾”在内的整条产业链的努力。

比如,北京湘菜老店潇湘府光一年就需要10万斤湖南白玉丝瓜;潇湘甲鱼村每年需要从常德汉寿进20万斤甲鱼。

▲汉寿生态甲鱼。(图源:常德日报)

▲汉寿生态甲鱼。(图源:常德日报)

据媒体报道,就连开在新加坡的湘菜馆农耕记餐厅,其辣椒炒肉中的软皮椒,是从湖南桂东县一路冷链运到东南亚。

如果前端的种植和养殖无法做到高品质,再好的厨师恐怕也很难化腐朽为神奇。

同时,当我们“逆时针”思考时,也不难想到,如果后端的湘菜品牌越响、市场越大、收益越高,也能够促进前端的“农头”提质、扩产、增收。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只有看清“链条”的本质,认清和找准个体品牌在这些链条中的属性和定位,出圈、破局或许才能事半功倍。

探索“传统”的年轻化创新。

湘菜不仅仅是味蕾上的菜,也是有文化底蕴的菜,无论是配方、造型、口味,都有其传统,但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的挑战。

因此,瞄准消费群体中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选择。

▲北京一家湘菜馆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甜点,以中和湘菜的辣味,并在装修风格上适应年轻人的需求。

▲北京一家湘菜馆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甜点,以中和湘菜的辣味,并在装修风格上适应年轻人的需求。

湘菜中的辣味,吃了让人比较振奋,比较契合年轻人。但相比于川菜的麻辣和黔菜的酸辣,湘菜的口味相对温和,加上注重研发,所以能俘获更多的年轻人。

观潮君注意到,10月18日,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湘菜产业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湖南省高血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袁洪发言,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为湘菜做大做强提出了独特见解。

积极推动研制和推广“减油减盐”新湘菜,让湘菜既好吃又健康,有利于推动形成饮食消费新风尚,让湘菜更好地吸引年轻人。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将“传统”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跑市场胜过跑“市长”。

现实语境中,虽然政府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商业发展自有其运行逻辑,这一客观规律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

对于地方而言,应该充分相信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尤其是湘菜这类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只有基于市场导向,政府坚持“服务员”“裁判员”的定位,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才能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长沙美食。(图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长沙美食。(图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比如,长沙有些本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深耕本土。并非企业没有向外地扩张的雄心和实力,而是企业基于现实和市场有着自己的判断,需要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和保证产品的质量。

现实中,因急剧扩张而一飞冲天的网红品牌有之,但最终倒下的也并非没有。

品牌的培育、产品的打造,绝非定任务、划指标,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经受残酷的商业竞争。

而在这方面,“市场”要比“市长”懂得更多、看得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