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民间交流,湖南如何“敢为人先”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非民间交流,湖南如何“敢为人先”

7月24日-26日,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湖南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湖南省委共同主办。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要、前政要、政党和青年领导人及非政府组织、智库代表等200余人齐聚长沙,共话中非交流。

图片

▲开幕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活动期间,恰逢长沙开启“火炉”模式,城市“热”情体感可知。虽然论坛是在室内举行,但室内的话题热度丝毫不比室外弱。

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南这几天既是交流的“圆桌”,也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比如,联合塞舌尔党副主席马文·范尼、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艾哈迈德·雅各布和突尼斯共和国之声党总书记艾哈迈德·阿卡利姆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湖南是什么样,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马文·范尼称,他对中国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改革为中国带来的新发展印象深刻。

“我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美食等都很感兴趣。我看到了中国新的发展,见过非常善良的人、非常勤奋的人,你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我真的很高兴来到这里。”艾哈迈德·雅各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艾哈迈德·阿卡利姆则表示,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中国人民热情的微笑、待人以诚令人印象深刻,这也鼓励他今后会再来中国,深化双方合作。

图片

▲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期间,配套开展了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图为非洲嘉宾现场体验浏阳木活字印刷术。

国与国的交流,无论官方、经贸、民间,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交流。

《‌韩非子》‌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之间的合作起步于政治领域,繁盛于经贸往来,辽阔于民间延展。

这些年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和北京峰会的先后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已经举办了七届的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等活动,既是中非增强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加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力纽带。

淋过雨的人,会习惯为别人撑伞。这些年,中国通过各种方式,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

津巴布韦民盟总书记姆波夫在论坛期间就感慨道,“中国是津巴布韦的‘全天候朋友’,每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中国的兄弟姐妹”。

图片

▲2019年6月12日,中国南方航空开通长沙-内罗毕航线。(黄熠/摄)

既然,湖南是这次论坛的“圆桌”,那么我们就重点聊聊湖南在中非民间交流中有怎样的基础,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从“大氛围”来看,中非民间交流不断拓展“新桥梁”。

2011年,首届中非民间论坛和首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分别在非洲的肯尼亚和纳米比亚举行。此后,这两个论坛分别在中国和非洲大地上轮流主办。

十余年来,中非合作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加之这两个论坛的助推作用,为中非民间交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氛围。中国对非民间交往力度明显加大,双方民间交流不断加强。

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冯佐库说,“以官带民、以友促经、以文促友”是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民间交往的三大特色。

而从此次在长沙举办的两大论坛来看,中非民间交流早已拓展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儿童、青年发展和创新创业、绿色发展与环保、媒体智库、慈善和减贫合作、志愿服务,等等。

图片

▲2023年6月,三一集团向马拉维赠送了一台价值15万美元的SY215C挖掘机,帮助当地发展建设。

这说明,中非两地民间交流的层次非常丰富、领域不断扩大、交往不断加深。

湖南同处于这个不断向好的“大氛围”里,这对于加快加深湘非交往是极为有利的。

从“小气候”来看,湘非民间交流有深厚的土壤。

“非洲人民对湖南饱含感情。因为湖南在非洲有两张响当当的名片——毛泽东和袁隆平,他们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南省政府原参事、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徐湘平曾对观潮君说过的这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有这两张“名片”,湖南与非洲的民间交往,心理上一下子就拉近了很多。

袁隆平带领的团队,为马达加斯加解决了数百万人吃不饱饭的问题,该国在钞票上,印了杂交水稻图案。去年6月,马达加斯加原农业部秘书长来到中国,就把一碗米放在袁隆平的墓前,以表纪念。

图片

▲印有杂交水稻图案的马达加斯加纸币。

不仅是杂交稻种子,“湖南制造”在非洲基建中大显身手,改善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用生命守护生命,湖南已累计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派出医疗队员57批709人次,救治患者约100万人次;湖南向非洲国家分享了十八洞村的减贫经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出版湘军以书为桥赋能非洲教育……

湖南和非洲合作、交流的脚步,正延伸到更多的领域。

从“硬支撑”来看,湖南有条件思考如何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先行者。

湖南正在打造内陆地区对非合作高地,这为湘非民间交流提供了“硬支撑”。

湖南有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这两大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

在经贸方面,2023年,湖南对非进出口556.7亿元,居全国第8、中西部第1。今年上半年,全省对非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这个优势。

湖南建立了14个市州对口28个非洲国家常态化交流机制,开通了湘粤非快速联运通道。

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新近在长沙启用,为湘非经贸合作装上了“加速器”。

图片

▲6月13日,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正式启用。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很多国家是以农业为主,而湖南是由农业大省向创新型大省转变的省份,两地在先天基因上具有相似性,在发展路径上不乏契合点。

可以说,湖南和非洲加强民间交流,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利好条件。

比如,随着湘非经贸交流的扩大,2024年上半年,在湖南出境人员前往的国家和地区中,肯尼亚就跻身第3名。

从经贸往来带动民间交流的规律出发,从民间交流助推经贸往来的逻辑出发,湖南确实值得思考,在当好中非经贸合作先行者的同时,如何做推动民间交流的先行者?

图片

▲7月25日,长沙,一曲充满中国风情的民乐,拉开了中非经贸合作和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的帷幕。

湖南和非洲交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如今,两个论坛首次在湖南合并举办,为中非合作、湘非交流写下了新的篇章。

非洲有句著名谚语:“想走得快,一个人走;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国之交的宏大叙事,在民相亲的微观细节里得到充分呈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是携手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