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又土又洋”的大会在长沙举行,聚焦了什么话题?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一场“又土又洋”的大会在长沙举行,聚焦了什么话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长沙报道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星城长沙“群星闪耀”,一场又土又洋的大会拉开了帷幕。

6月21日至24日,第四届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长沙举行,吸引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代表参会,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于贵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赵春江等行业大咖。

大会的主办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部署在湖南的唯一农业生态环境创新研究平台。可以说,和湖南的渊源十分深厚。

一场聚焦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对湖南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启发?

微信图片_20240624163725.jpg

第四届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长沙举行。

问题:亚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南宋年间,民间出现“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代前期 ,这句话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虽然地区粮食生产中心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推测的是古代粮食产区集中在南方地区。

而到了1990年,我国南方地区粮食生产地位逐步下降,进入“北粮南运”时代。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南方省份粮食占比由54%下降到40%。

然而,我们都知道粮食生产离不开水。由此,逐渐形成了“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之间的矛盾。

亚热带生态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洪松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东北地区每年调出1/3粮食产量(约5000万吨)估算,就相当于输出不少于400-5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态虚拟水),超过南水北调建成以来累计调水量(700亿立方)的1/2。

“大规模农业生产导致很多北方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壤肥力下降。”陈洪松说道,“因此,我们召开这个大会一方面是希望让人们更加重视亚热带区域的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和其他国家及地区交流经验和技术,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亚热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青藏高原以东,覆盖南方多个省份。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人口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长期以来,亚热带区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存在较大冲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说道,亚热带区域内人口密集,农业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较大。

数据显示,该区域内以仅占全国1/4左右的土地面积,消耗了全国近40%左右的化肥,养殖排放占全国总量高达50%左右。

如何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畜禽粪污的排放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向记者分享了他在探索种养循环模式上的最新进展。

今年2月27日,“养猪”院士印遇龙和他的团队在重庆打造的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正式启动建设,探索种养循环项目,打造标准化种养结合示范区。

640.jpg

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启动建设。(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在源头上使用环保型饲料,另一方面对废弃物进行干湿分离,固体部分发酵成有机肥,废水沼液化部分借助管道系统和精准微灌系统种植水稻、中药材、水芹菜、杂交构树等等,既消纳养殖粪污,肥土沃田,又有了有机肥,种植作物,减少投入,还生产出生态优质的粮食、蔬菜、瓜果、饲草料等,提质增效,增加收入,形成有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种养循环生态农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印遇龙高兴地说道,如果这个基地试验成功,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养殖药物的使用,破解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

这种种养循环模式,将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农业绿色发展。

视线回到湖南。作为一个湖南本地培养的农业院士,印遇龙认为当前湖南在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过去,畜禽粪便的利用率只有30%,现在提升到了70%-80%,农业技术以及人们的观念大幅提高。”

2019年始,相关企业与印遇龙院士团队合作,利用团队专利菌种和畜禽粪污发酵处理技术,研发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力培肥和水稻、茶叶种植生物酵素专用肥等。2024年,该项技术已在长沙地区推广应用10万亩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显著。

路径:探索发展生态高值农业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次提到“树立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下,要求我们树立多元的“食物”供给观念。

“食物不再是狭义上的高粱谷子苞米豆,而是突破现有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界限,综合利用国土资源生产广义的食物和农产品,以满足新时代人类的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说道,比方说,林业除了提供木材、水果,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药材、菌菇等等。

如果以大食物观的角度来挖掘亚热带区域农业生产潜力,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亚热带区域以丘陵山地为主,这部分面积接近200万平方公里,大量林地、草山草坡、坡耕地生产能力存在提升空间。在中国,南方草山草坡约有7亿亩可利用面积,如果用来种草养畜,约可以节约近1200万吨饲料粮。

734fcbc1-5de1-4acd-89a0-0780a1c8f18b.jpg

新邵县潭府乡陂丁村水稻种植基地,农技人员在田间仔细查看水稻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

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大会主席吴金水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探索农业生态高值发展路径。

“为什么现在愿意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效益太低了,如果能提升农业效益,自然会吸引更多人从事农业。”吴金水紧接着说道:“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推动特色高值农产品生产。”

随后,吴金水向记者举一个例子。亚热带生态所和相关茶企开展了长达20多年战略合作,通常,种植茶叶的利润一亩地在1000元左右,而该企业在提升茶园培管、生产加工、产品研发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茶旅融合项目,实现文旅茶园每亩产值1万元左右,说明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的第三产业结合,能够成为农业农村收益增长点。

“农业也可以通过打造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吴金水说道。

接轨:以国际交流共促农业发展

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上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二个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以全球范围来看,亚热带区域是一块人口密集区,亚热带区域占全球约30%的人口,大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和粮食供应量仅占发达国家的40%。

因此,在这片区域内,发展农业是改变贫困问题、解决饥饿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土地是农业的“命根子”。国际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教授托尼·奥·丹尼尔说道,“澳大利亚的土壤条件很差,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农业养活澳大利亚的人口,这种经验可以推广到亚太地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托尼·奥·丹尼尔说道:“很少有一个会议能聚集如此多的亚热带区域的国家和地区,这对于推动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看到,此次大会的议程和嘉宾,不仅体现了亚热带农业的特色,还分享吸纳了温带发达地区和热带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

而此次大会的举行地湖南,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一个侧面的印证便是,湖南培育了8名农业本土院士。

92e28ccd-b537-4136-8e3a-68d58ec8cd4b.png

衡南县超级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高产攻关基地。(王攀程 摄)

陈洪松认为,湖南一方面代表了亚热带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所以湖南农业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全国亚热带地区、乃至世界亚热带地区农业发展都能提供良好的借鉴方案。”

“我们希望能够为全球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经验分享、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应对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陈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