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黑酱白”,宋瓷依旧!——湖南洞口传承千年宋瓷技艺激发创新活力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青黑酱白”,宋瓷依旧!——湖南洞口传承千年宋瓷技艺激发创新活力

图片1.png

王周能(左)在展示制陶工艺。

清晨,洞口宋窑手艺人王周能匆匆洗漱后,又开始了埋头造“窑”的一天。

宋瓷手艺人王周能与合伙人杨健小心地打开气窑厚重的大门,将烧了6个多小时的200余件茶器具小心搬出,素烧成型的各类茶器具如同刚出浴的美人,散发着窑土的芳香,一股唐风宋韵扑面而来。“800摄氏度素烧6小时成型,上釉后还要再经过1280摄氏度12个小时炙烤,我们的宋瓷不仅‘滚烫’也很‘窑滚’。”留着时尚背头,身着宽松的汉服的王周能手捧着新鲜出炉“宋美人”,眯着的眼睛里透出釉彩般的亮光。据悉,经王周能团队“复活”的洞口宋窑瓷器青、黑、酱、白四种釉彩共用,具有质地坚硬、线条流畅、图案繁缛多变等特点,深受广大宋窑发烧友的青睐!

图片2.png

刚出窑的宋瓷素烧。

“奉”字款、“支钉”,唤醒沉睡记忆

2024年的5月,一个洞口宋窑的发烧友在平溪江边捡到一块带“奉”字款识的陶瓷底部残片,在小县城的文玩圈引发热议。当地文物专家介绍,凡是带“奉”“进奉”“盈”“大盈”款识的陶瓷都是地方进奉给朝廷的器物。据了解,在洞口众多窑口中,带款识的不多,这个带“奉”字款识的残片还是头一次发现。

而像这样的“捡漏”故事,在杨健看来并不鲜见。

图片3.png

当地古窑址附近收集的宋瓷支钉。

“在走访中,我听很多当地人介绍,他们小时候将从山上捡回来的‘支钉’串起来,戴在脖子上做装饰,是很多当地村民的集体回忆,当时的‘支钉’曾陪伴过他们的多彩童年。”在杨健的工作室,各种收集来的宋瓷残片琳琅满目,一堆中空圆形、带五个支点的垫片格外吸人眼球。杨健说,这个就叫“支钉”,是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就是将“支钉”置于瓷胚底部,防止粘连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产量。

前不久,杨健再次带领宋窑发烧友重游位于古湘黔驿道边的竹市镇瓦渣山窑址。“这里遍地都是古代陶瓷窑场的灰渣和残片,所以俗称‘瓦渣山’。”杨健介绍,该处窑址面积长81.4米,宽70米,表层废渣随处可见。1990年被列为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唐宋时期陶瓷厂遗址。《洞口县志》也有记载,瓦渣山窑址上,有碗、碟、壶、缸、坛、钵等残件,经专家鉴定为宋代大型古窑。1986年文物普查时,文物考古人员发现洞口县境内有古窑址达18处。

“古窑大多依河而建,也见证了当时水运的繁盛和工商业的发达。”在实地走访中,杨健发现,洞口古宋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发源于雪峰山的平溪江、蓼水河沿岸,很多以窑口命名的古地名沿用至今,如瓦渣山、瓦钵山、栗山窑、雷家湾、窑脑上等等。历经千年,这些窑口如何在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洞口生生不息并长出枝芽?在什么时间又被中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杨健试着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和当地民间传说中剥丝抽茧。杨健认为,洞口宋窑的繁荣与北宋时期的“开梅山”有关。雪峰山古称“梅山”,绵延350余公里,“梅山峒蛮”曾据雪峰之险,趁唐末藩镇割据、彼此攻伐之机,对外扩张。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觉得用武力征服不了梅山,便决定改用怀柔政策。正是宋王朝“掺沙子”的办法,将大量土著居民迁徙,又从江西等地移民开化梅山,瑶汉杂居,从此神秘的梅山翻开了新的一页。据史料记载,唐宋之际,梅山地区仍是中原王朝流放犯罪官员的首选之地,大量贬谪官员也给了梅山以丰富的养分,中原文化的大量涌入,制陶技术也随之兴起。而在洞口的民间,也流传一种当年窑口的窑工都是劳改犯的说法,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史实依据,还无从考证。

“造窑者”师古不泥,在“复活”中创新

图片4.png

王周能(右)向陶艺爱好者展示宋瓷残片。

“由于机缘巧合,才走上‘复活’洞口宋瓷之路。”王周能永远记得第一次与洞口宋瓷结缘的场景:当从藏家手中接过洞口宋瓷时,就被它天青色的温润外表和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所感染。从此,这个从雪峰山腹地走出去的“90后”大学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复活”洞口宋瓷。

王周能自诩“造窑者”,痴迷于“玩泥巴”已经10个年头。学工业设计的他曾“不务正业”,一头扎进景德镇学习“搓泥巴”,通过拜师学艺习得“搓泥七十二般绝技”。王周能回到家乡洞口,和合伙人共同成立了湖南洞口宋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着手洞口宋窑古法制作技艺研发。

在王周能的工作室,王周能经常会接待慕名而来的陶艺爱好者。王周能认为,通过讲解制瓷技艺,更能拉近年轻人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距离。

王周能将事先醒好的泥固定在转盘的中心,将泥拉至茶杯形状,粗坯成型后,再进行修坯。制作茶杯工序繁琐,必须完成醒泥、拉坯、风干、修坯、上釉、烧制、抛光等多道工序,历时二十余天,一只完美的茶杯才能新鲜出炉。

为了复活1000多年前的洞口宋瓷,王周能还要找到宋人所使用的器型、泥胚、釉料和传统烧制工艺。近年来,王周能足迹遍布洞口各大古窑址,在较为完整的陶瓷残片中,揣摩器型,得到了罐、盘、杯、盏基本数据。又在当地制陶老师傅的指引下,在当地寻到红、白、紫、黑四种泥胚料。

“像我手上拿的这把壶就是用洞口的黄泥土做的,它的特性就是硬度较大,密度较高,而且透气性较强。经过前几窑的测试,我发现这个泥特别适合做茶器、茶叶罐之类的,而且还含微量的铁元素,对人体比较有益。”作为洞口宋窑古法制作技艺的技术负责人,王周能和他的团队多次尝试使用原生态矿土、全天然稻草灰釉、古法柴烧等技术标准,倒推技术配方,并揣摩气窑、电窑、柴窑的不同习性,达到各类器具的生产要求。寒来暑往,直到产生了窑变,出现了宋窑中罕见的“兔毫星空蓝”,王周能终于穿越时空完成了与千年前古人的对话。

“传窑者”寻找风口,在“窑滚”中传承

图片5.png

杨健(左)在寻访古窑遗址。

“‘造窑’更要‘传窑’,主要是将传统融入现代,再结合市场,去开发大众喜欢的产品。”在工作室展示厅,负责“传窑”的杨健手持一个制作精美的牡丹花香插展示给陶艺爱好者。杨健说,这个香插是深圳的一个女客户在网上订购的,像这种个性化定制很受年轻人追捧。

近年来,为了让洞口宋窑产品更适应现代社会,杨健带领团队对宋瓷工艺创新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如何让这个文物‘活’起来?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杨健从事文创产业多年,觉得洞口宋窑一定要有更多年轻化的表达,同时要结合洞口本土文化元素,以折扇、T恤、茶具等为载体,融入洞口的文昌塔、宗祠、蜜桔等创意元素,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传统变成流行,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买卖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市场接受,我们的宋瓷文化才能传播得更远更久。”近年来,洞口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重“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主,致力于在传承和创新中激发非遗文化活力,扩大非遗品牌的影响力,做足做好推介文章。

图片6.png

杨健(右)在古窑周边收集宋瓷残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杨健的手机铃声响起,古典与现代在这一刻再次邂逅交融。七月流火,杨健的团队将策划一场“窑滚”音乐会,邀请本土摇滚乐手与宋瓷发烧友一起“摇一窑”,大家在尽情地摇摆中释放生活压力,感知千年的宋窑的温润之美。对于洞口宋瓷的传承和发展,杨健和王周能追逐的脚步永不停歇,无论是即将满血“复活”洞口宋瓷的第六窑,还是热辣滚烫的“窑滚”音乐会,或者是规划中的宋窑街区,我们都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