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建安区:“一喷三防”保丰收
湖南
湖南 > 湖南商讯 > 正文

许昌市建安区:“一喷三防”保丰收

秦帅领

5月,防病、防虫、防干热风,一架架无人机飞行在青黄色的麦田上,许昌市建安区积极开展“一喷三防”保丰收。

“5月,是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受不良天气影响,麦株容易发生白粉病、叶锈病,滋生蚜虫,遭遇干热风,严重影响产量。5月初以来,建安区全域开展‘一喷三防’,全力打赢麦田管理‘最后一仗’,确保夏粮丰产丰收。”近日,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姚恒在接受采访时说。

沐浴着热烈的光照,建安区69.86万亩小麦由青转黄,丰收在望。五女店镇柏茗村二组村民赵俊才告诉笔者,5月10日,区里组织无人机给他的8亩小麦实施了“一喷三防”,喷洒了杀虫剂、杀菌剂、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对夏粮丰收更有信心了。

在农村这片广阔田地上,发展农业,三分靠种,七分靠管,管的出路在科技。从撅着屁股、背着药桶,上呲呲、下呲呲的打药场景,到四药同配、无人机飞防,全域开展“一喷三防”、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近年来,高科技为小麦田间管理注入了新动能。

建安区建洲植保合作社机手刘超凡感同身受,这几天,他迎着一抹晨曦,开上小货车,拉上无人机,到五女店镇2个村领取药物,9点钟准时到达地头,开始“一喷三防”。此时,晨曦散去,露水收起,正是“一喷三防”的最佳时刻。他给无人机装上药物,操作着遥控杆,一架无人机飞过头顶,飞向田间作业,10分钟就完成了10亩小麦的“一喷三防”。

刘超凡参加建安区“一喷三防”已经12个年头,经历了自走式打药车到无人机作业的生产方式嬗变之路。“新工具,新管理,新技术,农业农村未来可期!”刘超凡快言快语,信心满满。

新工具,拉动生产效率飞速提升。从2020年购买第一台“极飞”牌无人机,4年来,刘超凡更换了3代机型,无人机载药量从16升增加到50升,“一喷三防”面积从每天500亩增加到每天1500亩以上。今年春节,他提前订制了最新款的“大疆T60”无人机,签下了6300亩“一喷三防”合同,3天就完成了小麦飞防任务。

新管理,推动生产方式加速转变。针对分田到户、不宜统防的现状,建安区坚持“抓防为先、抓粮为安”的思路,认其田、确其权、防其地、稳其粮,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无人机飞防+特派员监督”的小麦田间管理新模式,从4月小麦抽穗起,坚持一周一监测一上报,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20.7万元,招标飞防队10支,全部采用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派出14组科技特派员,分包16个乡镇(街道),监督“一喷三防”质量,确保药量配足、水量配够、高度达标、不留盲区。分包五女店镇的副高级农艺师王喜民介绍道,今年,建安区首次实现了“杀虫剂、杀菌剂、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四药同配,每亩配水1.5升,无人机飞防高度3.5米,超过这个高度,药物就挥发了,低于这个高度,就把农户的小麦吹倒了。监督工作,一刻也不敢放松。

新技术,驱动农业领域快速变革。从“田保姆”到“农管家”到“无人机”,5年来,建安区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新技术新服务带来的红利。赵俊才感慨地说,5年前,麦田打药满地人,汗流浃背忙耕耘;现在,无人飞机打得匀,政府服务到家门。在陈曹乡万庄村,一架无人机飞行在空无一人的麦田里,身后带出一道道均匀的白色药水,“一喷三防”实现了“不见面作业”。在“大疆T60”无人机监测公司的显示屏上,每架无人机的飞行位置、飞行高度、喷水量、飞防面积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无人机超高度飞行、超参数作业,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建安区植保站站长黄烨臻赞叹道,无人机技术,正在让农业生产领域发生着革命性变革。

浅夏麦香漫,美在田野间。一架架无人机飞行在建安区的金色麦田上空,全区参加“一喷三防”的无人机达70架,飞防面积21.38万亩,自防面积40多万亩,小麦兆丰6号测产亩均1697.16斤,一幅夏管备收优美画卷在建安大地徐徐打开。

免责声明:本站刊登/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等于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不负责其真实性或有效性,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