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瓷诗”吟尽大唐烟火色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长沙窑,“瓷诗”吟尽大唐烟火色

图片

文物是灿烂文化的实物象征,蕴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迄今以来,在长沙大地发现的众多文物,正是湖湘文化渊远流长的重要印证。长沙广电新闻中心推出系列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见证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诗歌盛世的唐朝,长沙铜官窑的工匠们开始在陶瓷器具上创作、题写、烧制诗歌,开创了“瓷诗”的先河。目前发现了写风景、爱情、边塞等生活场景的诗文110首,满是烟火气息。1200年前,这样的铜官窑瓷器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爆款”产品,见证和发展着唐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通。今天的故事,我们从一件长沙出土的唐代瓷壶说起。

图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句被世人广为流传的古诗,最早便出自于唐朝的长沙窑青釉。壶口敞开、背装执手,短流凸出、便于倒酒,在长沙博物馆内,“君生我未生”瓷壶静立于展柜内。

图片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张海军

这种瓷壶既可以用于饮茶,也可以用于饮酒,它是青褐彩的诗文词壶,也是中国最早在瓷器上装饰诗文的瓷器,也是釉下彩的装饰手法,它反映出了长沙窑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釉下多彩发源地。

图片

1956年,位于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的长沙窑遗址被发现,绚丽多彩的长沙窑历史就此揭开。长沙窑,创烧于“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安史之乱后,北方窑工大量南下逃难的同时,带来先进的制瓷工艺。长沙窑遗址自被发现以来,经过数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陶瓷文物一万多件,其中有7000多件被长沙博物馆收藏。

图片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张海军

长沙窑的窑工使用铁和铜的元素装入釉料,在未烧制的瓷坯上面进行彩绘、进行焙烧,这个也打破了在唐代“南青北白”长沙彩的格局。诗文装饰在整个唐代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广受人们欢迎的,长沙窑也算当时的一个潮品。

图片

长沙广电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周娅婷

我想那个年代如果有带货主播的话,想必他们的“小黄车”里一定有长沙窑瓷器的链接,任谁见了都得说一句“买它”。那我在这些瓷器上也看到了“陈家美春酒”“绝上”“伍文”等字样,一起来听听看,这代表着什么意思?

图片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张海军

当时长沙窑特别受民众的欢迎,不少商家把广告打在自己的瓷器上面,为了让买家更直观地感受到价格,就在瓷器上把价格标示出来,“计伍文”“绝上”等。

图片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但唐人墨迹流传甚少,不过在长沙窑瓷器上,却能看见许多唐人笔迹。目前已发掘的瓷器上,字体多为行书、楷书和行草。从文字的笔锋来看,是用毛笔书写,且一笔一画都苍劲有力,龙飞凤舞,成为研究唐代书法的重要文库。

图片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张海军

长沙窑上诗文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除了爱情的诗文之外,还有一些商贾活动、处世哲学、边塞故事。这些诗文反映了长沙城当时的繁荣景象,对我们研究唐诗有一个重要的佐证。

图片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科员 杨莉娟

我们现在来到的谭家坡遗址,就是长沙窑出土的其中一个遗迹,这里残存了厚米的残瓷碎片,是晚唐到五代时期长沙窑窑火旺盛的见证,这里是其中的一次制瓷作坊,包含了长沙窑整个的工艺制作流程。

图片

图片

早在唐朝,长沙窑瓷器就作为长沙形象的代表,乘坐商船漂洋过海远赴世界各地。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6万多件唐代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就超过56000件,表明了长沙窑瓷器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外销商品,也证实了长沙窑瓷器海外“网红”的身份。

图片

图片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科员 杨莉娟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兴盛和新的海外航线的开辟,中国瓷器就大量销海外。长沙窑也抓准这一机会,利用湘江通江达海的优势,将长沙窑的瓷器销往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唐代的对外贸易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沙作为长沙窑瓷器重要集散地,成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延续千年,长沙窑瓷器是中国瓷器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长沙铜官窑已成为热门打卡景点,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探寻陶瓷文化千年韵味、体验盛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