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民做客屈子书院讲坛 讲述“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郭伟民做客屈子书院讲坛 讲述“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1月20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在汨罗市会议中心一楼求索厅正式开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与线下线上48万多观众分享了《万古湖湘: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纪实》,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郭伟民做客屈子书院讲坛 讲述“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从湖南道县玉蟾岩最早栽培稻到澧县城头山最早史前古城、鸡叫城三重环壕和农耕水利系统,湖湘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怎样辉煌的史前文明?高庙白陶的图像纹饰和孙家岗的玉雕人像,为中国精神文化提供了何种滋养?郭伟民教授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湖南考古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作及成果、史前湖南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等角度,以大量的考古实例、图文并茂地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远古湖南留下来的是比较迷茫的上古历史,所以杜甫在诗中有说到“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关于湖南记载特别少,而湖南文明探源工作,延伸了湖南的历史轴线,增强了湖南的历史信度,展示了湖南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呈现了远古湖南的灿烂成就:(1)从城头山到鸡叫城,种种迹象表明,湖南澧阳平原在距今6300—4000年之间,因稻作农业的持续演化,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激增,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与分化。(2)大型城池和巨型公共建筑的出现,表明权力得到强化,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出现了王权和国家。(3)湖南的情况表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澧阳平原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且较其他地区更早产生国家。(4)学术界认为,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距今5500—4000年的早期国家为三苗古国。(5)稻作农业支撑着澧阳平原史前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城头山—鸡叫城古国文明就是从自己稻田和泥土里长出来的文明——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了湖南模式。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

郭伟民教授指出史前湖南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湖南首开稻作农业先河。 道县玉蟾岩的水稻,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湖南一直就是中国稻作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为天下粮仓。(2)湖南历史进程为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特性提供铁证。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持续稳定,旧石器向新石器文化过渡脉络清晰、新石器文化谱系完整、新石器向夏商周时期演进文化轨迹清楚。这种跨越数十万年考古学文化连续不断、编年完整,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现象,是目前中国考古的罕见存在。(3)澧县城头山是—中国最早的城,率先迎来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4)大型水利工程助推农业文明的诞生。(5)湖南为中国精神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最早实物证据。高庙文化的白陶与图像纹饰向外传播,掀起史前中国第一次艺术浪潮,为早期中国观念与信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6)湖南史前文化与湖湘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湖南史前遗存分布面积广,类型多,山区、丛林、河谷、平原都有人类生产和生活,南方诸省,无出其右,表现了湖湘文化筚路蓝缕,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湖南史前时期文化发展连续稳定,聚落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经历的时间很长,由一般村落、环壕聚落发展出城市文明,中华境内,极为罕见,体现了湖湘文化安居乐业、安土重迁,执着霸蛮,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特质。(7)湖南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两个高峰:一是城头山古城横空出世,迎来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二是近现代湖湘经世济国人才群体的井喷,形成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

之后,郭教授还与观众朋友们展开了精彩的互动,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屈子书院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重建后的屈子书院于2017年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卯榫结构书院,具有讲学、展览、藏书三大功能。

屈子书院讲坛作为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与屈子书院共同打造的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公益性文化讲坛,是在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指导下,由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与汨罗屈子书院联合主办,汨罗市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汨罗屈子文化园事务中心承办,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湖南嘉树文化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汨罗市宏安实业有限公司、汨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阅读》杂志社协办。并由凤凰网湖南频道、汨罗市融媒体中心提供网络直播与宣传支持。 (邵德琪)

来源:屈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