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办好新农博,奋进新征程”。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将于10月27至31日在长沙市举办。本届农博会期间,我们将如何展现雨花区在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和长株潭绿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举措成效?将有哪些雨花元素和雨花成果亮相?飞梦雨花开设“农博会在雨花”专栏,敬请关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一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近年来,作为农博会承办方的雨花区,在每年的农博会上,都积极邀请并协助对口帮扶的桑植县、龙山县、溆浦县等地区企业参与农博会展销活动,拓宽当地产品销售渠道,深化消费协作,打造产业品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今年农博会上将设置雨花都市乡村振兴馆,分为雨花区情、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花木之乡跳马镇、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桥片区、对口帮扶、雨花非遗等6大板块展示。邀请并积极协助龙山县、溆浦县参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雨花区委、区政府围绕“抢先机、拼经济、保稳定、促发展”工作主题,聚焦“对内振兴、对外帮扶”两个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引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优化助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商贸流通为平台,从龙头带动、创新拉动、平台驱动三个维度加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的产业发展三足鼎立新格局,以产业振兴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打造雨花样板。举全区之力,用情用心用力,将最优政策落实在乡村振兴一线,将最优项目铺排在乡村振兴一线,将最优资源倾注在乡村振兴一线,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两项重点民生工程,闯出了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共创示范品牌——中国百合之乡
地处于湘、鄂两省交界的龙山县石牌镇,为雨花区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乡镇,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社区),总人口2.8万人。石牌镇素有“中国百合之乡”的美誉,2011年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全镇80%以上农户均从事百合生产。
2017年长沙市雨花区入驻石牌镇开展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工作,8年时间先后4任工作队共10人为石牌发展贡献了雨花力量。雨花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支持政府工作经费500万元,引入社会公益资金500余万元,铺排项目67个,帮助18个村(社区)实现了水电路全覆盖,建设了9个村民公共服务中心,卫生院1所,敬老院1所,提质改造中小学3所。
特别是近年来,雨花区驻石牌镇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出思路、投资金、帮项目,为石牌镇产业振兴加油助力。一方面扶持壮大百合产业。投入570万元助力全镇百合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余家,年加工百合干片达1万余吨;投入190万元建设桂英、上母村百合水旱轮作基地,推进解决百合连作造成的产量、品质下降的问题;投入180万元完善百合仓储物流中心相关附属设施建设,建成全县唯一的集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乡镇百合产业园。另一方面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投入80万元用于桃兴村集体经济,共建高山香菇大棚120多个,年产值可达500万元。目前,石牌镇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67%,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振兴正迈出新的步伐。
共建园区标杆——雨溆工业园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2021年开始,雨花区与溆浦县结对开展新一轮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工作,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专业人才交流、基础设施援建等方向发力,工作成效初显,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对口帮扶先进单位。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雨溆对口帮扶“1131”工作思路,明确“五方挂钩、五项转移”,以“一园一品一机制”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共建工业园区的“雨溆模式”,奋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样板。截至目前,雨花区共计投入帮扶资金2100万元,在溆浦实施项目7个、总投资24.3亿元,预计年税收超1亿元。帮助当地5000余名城乡劳动力就业、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600余万美元。
共建产业园区。按照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市场机制为主政策引导为辅、产业协作为主各项合作为辅的思路,高效共建雨溆工业园。该园区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343亩。我区出台《雨花经开区关于促进雨花区和溆浦县“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试行)》,以“真金白银”推动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目前,已有第一批企业入驻。争取到2025年底,共建园区落户企业完成投资超50亿元,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共创产业品牌。深入开展消费协作,拓宽溆浦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溆浦山货出山、产品出海、文旅出彩,多途径、多方式助力溆浦县打造柑橘、文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立足商贸大区优势,调动头部商超资源,与种植养殖大户建立长期合作的产销关系,实现销售额4000余万元。组织线上线下推出“游在溆浦”专题活动,推介溆浦“南国雪峰·湘村老家”文旅品牌,擦亮红色和生态名片。上半年,雨花区向溆浦输送游客8.9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近亿元。共建合作机制。围绕教育、医疗、劳务、干部、人才等方面,建立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强化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全方位提升对口帮扶工作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