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汲取新动能,焕发新生机,7月11日下午,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假专业实践团来到岳阳市岳阳楼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戏市级传承人、研究员陈湘源进行专访。
巴陵戏传承人陈湘源
谈到巴陵戏,年近80高龄的陈湘源依旧兴致勃勃,他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巴陵戏的诞生及其历史传承。他指出,巴陵戏一开始并没有专门的名称,因其因艺人大都出自巴陵、湘阴和临湘地区,故而被统称为“巴湘戏”,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岳阳(旧岳州府),民间也将之称为“岳州班”,一直到1952年,巴陵戏方才正式定名为巴陵戏。“有人说汉剧是巴陵戏的支流,这完全是对巴陵戏的误解,你看周贻白先生的《谈汉剧》就有讲到,巴陵戏是影响汉剧形成的重心,对汉剧的早期形成和发展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自己研究巴陵戏的绝不能信口扭曲巴陵戏的重要历史地位。”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写《巴陵戏史稿》,就是为巴陵戏做祭文。”陈湘源悲愤叹道。巴陵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清朝时巴陵戏发展极为兴盛,不仅产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科班,如“巴湘十八班”、“巴湘十八牌”等,还造就了许多著名艺人,深受湘北人民喜爱,一直到建国初期,巴陵戏能够演唱的戏仍高达473个。但是,如今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可以演出的已不足20个。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演出已无市场,加之传统巴陵戏剧目失传严重和人才流失,巴陵戏发展日趋滞缓。作为自幼学习巴陵戏的传承人和艺术家,陈湘源深感于巴陵戏传承的艰难,但依旧坚持不忘初心,以做学问的态度做巴陵戏的传承研究工作。“我认为目前研究岳阳文化的必须要有两类人:一类人可以天马行空;另一类人则必须要脚踏实地。研究巴陵戏就必须要搞明白自己的生辰八字,姓甚名谁。”陈湘源自1956年从艺以来,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为岳阳文化的宣传和巴陵戏的传承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湘源与实践团成员互动
陈湘源致力于传承巴陵戏剧,传播岳阳文化,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做戏剧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要对后人负责,要有敬畏之心。”实践团成员深为陈湘源的匠人精神所感染,誓将以满腔热忱和崇高敬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项伟大的工作当中。(罗娟、余世明)
实践团与陈湘源合影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