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为了深入了解巴陵戏发展的历史变化,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郑劭荣教授和侯承相老师,带领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来到岳阳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于岳阳博物馆门前合影)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藏的巴陵戏实物展品。最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的是这岳阳民俗文化展览厅搭建的庙台,文物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庙台是旧时巴陵戏的主要演出场所,仅岳阳城中就有庙台近十座。当时无论求神还愿,还是年节喜庆,开锣必首演《天官赐福》,以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福祉。
展厅庙台的中央摆放着各类不同的戏服,其两侧还展示着种类繁多的脸谱。巴陵戏的脸谱可分为正脸,杂脸,三花脸大三类。脸谱编印成册后,填补了岳阳巴陵戏没有脸谱文献的空白。巴陵戏在脸谱的传承创作过程中,累计有近300个脸谱,形成了风格古朴,构图简洁,笔法粗犷,注重突出眼神和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实践团成员参观庙台上的巴陵戏脸谱与戏服)
通过对实体的文物的欣赏,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岳阳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以及当地传统民俗,对巴陵戏的形成发展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受此启发,实践团成员将与岳阳市博物馆合作推出巴陵戏相关文创产品和宣传课程,呼吁更多民众参与其中,让博物馆中的巴陵戏“活起来”。岳阳市博物馆负责人黄主任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积极提供场地、物料等方面的协助。团队负责人廖彬岐表示,以创意实践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体验巴陵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好事。(廖彬岐 周柳汾 杨云霜)
(实践团与岳阳市博物馆、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联名制作的外宣文创)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