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沈从文的脚步游芷江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跟着沈从文的脚步游芷江

1919年,17岁的沈从文沿麻阳河溯流而上,再转陆路西行,抵达芷江县治。

在这座武陵山南麓的古城里,沈从文旅居两年有余。城内外的风物人情,日后如画卷般呈现在他笔下。

芷江舞水河畔风光。(图片来源:陈小薇)

芷江舞水河畔风光。(图片来源:陈小薇)

“城西有个明代万历年的古塔,名雁塔,形制拙而壮,约略与杭州坍圮的雷峰塔相似。城楼与城中心望楼,从万户人家屋瓦上浮,气象相当博大厚重,象一个府治。”这一段,出自沈从文名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古城形象。

旅居芷江期间,沈从文约有一年半时间借住在熊公馆里。

熊公馆,是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希龄的旧宅。

沈从文旧居陈列馆。(图片来源:怀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沈从文旧居陈列馆。(图片来源:怀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宅中藏书丰厚,沈从文从楼上那两个大书箱中,发现了一大套林译小说,“迭更司的《贼史》、《冰雪姻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等等,就都是在那个寂静大院中花架边台阶上看完的。”

沈从文著作陈列。(图片来源:怀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沈从文著作陈列。(图片来源:怀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这段经历,对沈从文的人生历练和创作积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中回忆,“这些小说对我仿佛是良师而兼益友,给了我充分教育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因为故事上半部所叙人事一切艰难挣扎,和我自己生活情况就极相似,至于下半部是否如书中顺利发展,就全看我自己如何了。”

和平湖畔风雨桥,春来江水绿如蓝。(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和平湖畔风雨桥,春来江水绿如蓝。(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芷江城建在一个盆地里,河流至此,突然开阔,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一个十七墩的长桥,由城外河边接连西岸……”今天我们去芷江,还能见到沈从文描述的这座十七墩长桥。其名龙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几经圯毁,又多次修复。整个桥身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是湖南最长的一座风雨桥。

藏在黄甲街巷里的五福宫。(图片来源:陈小薇)

藏在黄甲街巷里的五福宫。(图片来源:陈小薇)

龙津桥所接西岸,有一条黄甲街,沈从文记载它“住户店铺也不少。”这条街,曾是“黔楚咽喉、滇黔孔道”要道的一段,如今尚留有“宝庆会馆”、“五褔宫”、“红二、六军团长征司令部”等旧址。

沈从文笔下,还多次提及了芷江的物产。他在《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说,“芷江大桑和蚕种都相当好,白蜡收成也极可观。又出产好米,西望(晃)山下有一种特别玉腰米,作饭时长到五分。此外桃子和冬菌,在湖南应当首屈一指。”

千丘田玉腰米基地。(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千丘田玉腰米基地。(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这几样特产,除了“大桑和蚕种”失传外,其余几种在今天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比如西晃山下的“玉腰米”,如今在芷江牛牯坪、千丘田等地开辟了种植基地,并创办了“侗乡妹玉腰米”等品牌。这种稻米,细如美腰、晶莹剔透,煮成饭白如凝脂、软硬适中、清香可口。

令人垂涎欲滴的芷江鸭。(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令人垂涎欲滴的芷江鸭。(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芷江最有名的物产,当属“芷江鸭”。当地水系发达,这里的鸭,也与别处不同。其肉质软嫩,色泽黄亮,口感油而不腻,味道清爽。

芷江人吃鸭,不像太湖流域江南地区那般精细,要大快朵颐、要热热辣辣,这般性格,倒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马帮、沅江水手。

沅有芷兮,风光旖旎。(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沅有芷兮,风光旖旎。(图片来源:芷江融媒)

在沈从文心中,芷江是一座盛产香草、香花的浪漫小城,是一个芳香诗意的地方。无论是山南水北间的无限风情,还是古街长桥上的厚重历史,都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文/袁树勋 陈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