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 理性积极心态很重要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 理性积极心态很重要

客观理性看待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减少心理负担,也是社会生活重新回归正常的需要。

图片

▲12月8日,北京海淀黄庄一位老年人拿着清单购买相关药品。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文 | 张田勘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12月9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谈到新冠后遗症时指出,“关于后遗症的问题其实目前来看受到了一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但是从严格的临床意义来说,后遗症的问题还需要观察,所以对于这一部分,要客观看待”。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员认为,应当用“长新冠”来取代新冠后遗症,因为很多人表述的后遗症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人员也早就有过表态,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并没有得到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

对此,只有从现有和未来的科学研究结果中寻找依据和结论,才能理性认知“长新冠”,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少心理负担,让社会生活重新回归正常。

“长新冠”仍有待科学界定

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新冠”,即新冠后遗症的科学界定。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长新冠”的定义相当简洁明了:患了新冠3个月后还有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

由世卫组织牵头,10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协力研究,分析44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包括22个国家的120万新冠患者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发表于10月10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这也是目前为止对“长新冠”最全面、最翔实的研究和分析结果。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所能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长新冠”只是个人自诉的症状,是个人的感觉和怀疑,并非医学上的科学和客观诊断。因为,对于“长新冠”,目前仍然没有客观诊断标准。

与这项大型研究相似的是10月1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对苏格兰9万余人的研究,其中3万多人为新冠确诊感染者,6万多名是从未被感染的对照组。其中最重要的结果是,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长新冠”。

这一结论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结果形成呼应。而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是,所有“长新冠”患者都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即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感染,不涉及后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由此再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由于奥密克戎的毒性和致病力比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低得多,即便感染奥密克戎也有“长新冠”的话,其可能性也只是德尔塔病毒株感染者的24%-50%。因此,奥密克戎感染者的“长新冠”比例会更少。

图片

▲北京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市民参与滑雪运动的热情高涨。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理性积极心态是不二法宝

也许有人会说,子非鱼,焉知鱼之痛。因此,《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就是对自己坚称有“长新冠”的人进行的,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自述有“长新冠”的患者,症状可以简化为三大类:第一,持续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等;第二,认知障碍,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第三,呼吸问题,包括走长路和爬楼梯时伴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

“长新冠”患者中,有6.2%自述有至少一种症状。另外,有15.1%的“长新冠”患者在12个月时仍有症状。其中,相比非住院治疗的病人,进ICU和住院的病人自诉有“长新冠”的更多。这与对苏格兰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

住院治疗的严重感染者,更可能出现“长新冠”。而其中患者自诉最多的“长新冠”症状,包括疲倦、头痛、失去味觉、肌无力、呼吸困难、认知困难等。

综上可以看到,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长新冠”,而“长新冠”基本上是患者自诉。其次是,即便有“长新冠”,也是正常的,因为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后也会出现类似后遗症,最明显和最普遍的就是疲劳综合征,也是患者最能自我感知的症状。

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后,曾有相当多的患者感到疲劳乏力,因而称为疲劳综合征。2002年至2003流行的“非典”之后,也有相当多的患者自诉有疲劳综合征。

因此,新冠患者自诉有包括疲劳综合征在内的多种“长新冠”症状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未来可能需要建立“长新冠”的客观诊断和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在目前看来,“长新冠”与“非典”和感冒的后遗症相似,并不严重。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长新冠”或者所谓的新冠后遗症相关话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将受到关注。作为普通民众,也当对此抱以理性认知和乐观心态,而无需过度焦虑。尤其是在我国防疫措施持续优化的当前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原标题:“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理性积极心态很重要 | 新京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