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世纪,朱鹮再次翱翔于湖南的天空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时隔一个世纪,朱鹮再次翱翔于湖南的天空

凤凰网湖南讯(文/张秋盈 通讯员 杨鹏 贺君) 人群突然安静了,目光纷纷投向腾空飞舞的朱鹮。它的姿态优雅,浅朱色羽毛在阳光下透出润泽的光芒。

这是10月20日上午,南山国家公园朱鹮野化放归仪式现场。从陕西汉中引入的10只朱鹮,在这一天正式放归大自然。时隔一个多世纪后,“鸟中国宝”再次翱翔于湖南的天空。

放归的朱鹮

放归的朱鹮

“鸟中国宝”

朱鹮是东亚特有物种,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西部利亚东南部。

湖南明清地方志中,就大量记载了这种鸟。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先驱何业恒认为:在18世纪初期之前,洞庭湖西南、沅江下游和中游、资水下游地区都有朱鹮分布;因为生态环境破坏、耕作方式变化等种种原因,到了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朱鹮在湖南绝迹。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大陆上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朱鹮目击报告。这种美丽的鸟可能已经灭绝的消息,引发了国际震动。

当时的中国政府组织了两支专门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幸存朱鹮。其中一支,由时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带领。这支队伍花了3年时间,终于在陕西汉中洋县的一个山沟里,找到了7只朱鹮。

依托这个仅存的朱鹮种群,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繁育保护工作,把朱鹮数量恢复到了如今的近8000只。期间,朱鹮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和韩国,帮助这两个国家重建朱鹮种群。

朱鹮和大熊猫一样,既是“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人民对外交流的大使”。它因此得了个别名,“鸟中国宝”。

南山国家公园朱鹮野化放归项目启动后,“朱鹮发现第一人”刘荫增题词“引鹮入湘”,以示祝贺

南山国家公园朱鹮野化放归项目启动后,“朱鹮发现第一人”刘荫增题词“引鹮入湘”,以示祝贺


“引鹮入湘”

2021年12月,鄱阳湖举办了一个鸟类保护活动。湖南林业局党组成员、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明旭,受邀出席。

活动期间,王明旭听专家们聊起朱鹮的国际影响力。他也了解到,目前世界上的野外朱鹮种群,都生活在北纬30度以上地区的数个保护地内;在极端气候和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疾病频发的背景下,上述朱鹮种群分布特点意味着,朱鹮这个物种仍面临存亡挑战。

“当月出台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也鼓励开展朱鹮等15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工作。”王明旭意识到,南山国家公园应该尽快担起一份责任,实施朱鹮再引入。

南山国家公园地处湘西南,由多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组成。这里生态环境优越、保护措施完善,有很多“山林—农田—河流”搭配得当的小地理单元,适合朱鹮生存。这里的纬度,比现有的野外朱鹮种群分布地都要低。若能在这里重建朱鹮种群,意味着朱鹮物种延续又加了一道保险。

朱鹮是明星物种。它的到来,也能帮助南山国家提升“中国最美国土”的价值取向,描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王明旭向湖南省林业局和国家林草局汇报了想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经过紧锣密鼓的考察、论证、筹备,南山国家公园最终确定从陕西汉中和浙江德清引入朱鹮种源,在南山国家公园崀山片区和黄桑片区分批次实施野化放归。

两个放归点之一的崀山片区石田村,“山林—稻田—河流”搭配适宜

两个放归点之一的崀山片区石田村,“山林—稻田—河流”搭配适宜


与朱鹮朝夕相伴45天

9月5日,崀山片区石田村迎来了首批10只朱鹮。

它们来自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雌雄各半,年龄都在2—5岁间。

人工饲养的朱鹮能否在大自然站稳脚跟?有几项能力很关键,如觅食能力、飞行能力、上树栖息能力、警戒避险能力。这10只朱鹮之前都经受过相关能力训练,但舟车劳顿初到陌生环境,难免会有不适。

石田村内,早早搭好了一个大型野化笼。笼内模拟自然环境布置湿地、高树,供这10只朱鹮过渡恢复。

石田村村民刘叙勇,担任了这批朱鹮的饲养员。每天早晚,他会往笼中湿地投放一斤半泥鳅。闲暇时,他就呆在监视器前观察笼中状况。

“它们的胃口一直挺好,捕食很自如;10天左右后,飞行状态都不错了,不再像刚来时那样经常撞网。前些天附近出现了鹞鹰,它们的反应很激烈,一下子腾得老高,说明警戒避险能力也不错。”刘叙勇之前在汉中的朱鹮保护区接受培训,掌握了相关知识。

有两只雄性朱鹮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数据分析结果,也印证了刘叙勇的观察。

10月20日上午,笼门打开,10只朱鹮即将放归大自然。与之朝夕相伴45天的刘叙勇,突然有些恋恋不舍。

野化笼中的朱鹮

野化笼中的朱鹮


人、鸟、田、林相依的美丽画卷

朱鹮喜欢在稻田里觅食,捕捉鱼虾和田螺。历史上的东亚稻作区,有冬天引水浸田的习惯,给朱鹮提供了重要越冬觅食地。

但近代以来,冬水田大量改种油菜、冬小麦等作物;化肥农药的普及,又进一步减少了稻田水生动物。这是朱鹮一度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

石田村地处崀山风景名胜区,过去出于旅游发展需要,稻田会在冬季播种油菜。“这个耕种方式,在朱鹮到来后就开始着手调整,朱鹮放归点及周边农田恢复冬水田,同时加大农药化肥禁控力度。”新宁县委常委、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李爱铭说。

这两项举措,无疑会减少农田产量。但换个角度看,朱鹮繁衍生息的稻作区生态环境必然良好、控肥禁药肯定做得不错,适合打造高价值的“朱鹮牌”生态有机大米。“这项计划已经提上日程。”李爱铭认为,用生态品牌溢价弥补耕作管控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式之一。

朱鹮习惯在人家屋后的高大乔木上筑巢,原因是人类活动区域猛禽凶兽少。为了让10只朱鹮顺利筑巢安家,石田村内也在着手准备。比如临近民居农田的山林地带,有些地方要补种上树,有些过于茂密的大树要削减枝条。

“它们生活在森林湿地农田之间,飞翔徘徊于人类居住之地上。朱鹮野外种群的建立,将构成一幅人、鸟、田、林相依的美丽画卷。”王明旭满怀期待。

王明旭在放归仪式上讲话

王明旭在放归仪式上讲话

(本文摄影:李艾 曾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