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刀为笔,笔落惊风雨,刻人生,绘乡愁。晃州杨长根老人,自学成才,十年不到的板刻画功力,将悠悠几千年的侗乡人文地理,刻进尺寸板画间,艳惊世人。
因其女婿杨俊是我弟兄,认识杨老10年了,近几年断断续续从杨俊处获悉先生的艺术作品,感叹侗乡山水养人,侗乡风俗养心。前几天,近距离观看杨老的板画,刀力深厚,栩栩如生,觉得侗家风土有了很好的艺术传递。
板画刀刀细腻,动感十足,张力蓬勃。用刀做笔,刻画世间固化艺术,一直感觉是最有灵魂和质感的艺术形式。西方的雕刻艺术,从来都是美学的核心。米开朗琪罗宗教题材的雕塑,价值流传千古。鲁迅、黄永玉,都学习过刀刻。鲁迅的文章,深刻细腻,洞彻世事;黄永玉的画作和文章,大处大开大合,细处勾勒几笔,总有风骨,深得艺术神髓。这应该跟他们早年研习雕刻艺术有关。
杨老的刀刻作品,初见,便觉熟悉。板画里侗家木楼的直柱、梁、檩、椽清晰可辨。悠悠青瓦重重叠叠,吊脚楼的袅袅炊烟缭绕,门边欢腾的鸡鸭牛羊,欢闹的顽童滚铁圈等童年游戏,一下将日子拉进了当年岁月。侗家汉子和姑娘,悠闲自得,静守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爱恨情愁,扑面而来,直叩心灵。杨老说,所有板画的场景,均有出处,有的是实景,有的是他童年的记忆,有的是自觉走进笔端的风俗。
细看,刀笔处处,刻痕缠绕,一刀一笔,一刻一凿,皆着风流。线条流畅,刀走龙蛇,侗家风情尽在其中。板画刀刻,耗尽心血,一幅作品需半个月左右时间来完成。
在板画室,杨老脸上始终浮动着微笑。杨老的刀具是祖传的,他爷爷就是刀刻艺人,他拾起来用来作画。手上厚厚的老茧,见证了他的艰辛和汗水。穿过生活繁琐,走进刀刻世界,尽享静谧人生,体悟侗家人文,幸福便在其中。 文、图/刘少龙
原标题:侗乡板刻画:侗家木楼的梁、檩、椽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