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汤伯玲:一生躬身侍茶,双手炒出清香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非遗传承人汤伯玲:一生躬身侍茶,双手炒出清香

凤凰网湖南讯(通讯员 罗文妤)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车、马、日子都慢,慢到做好一件事,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有这么一群人,用苍茧与汗水讲述了他们一生的故事,也努力用一生的时间,避免传统手艺在自己手中没落,汤伯玲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非遗传承人汤伯玲:一生躬身侍茶,双手炒出清香

浙有龙井,湘有金井。自与茶结缘的那一天,汤伯玲4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着金井绿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为将金井绿茶做大做强传承下去,推动金井绿茶走向世界而努力着。

缘起 忽闻茶香,竟是茶缘到

初见汤伯玲,他身着灰色中式的茶人服,手捧一个茶杯,不时轻抿一口,大有茶文化中“静”“清”“柔”“和”的感觉。

“我1982年到茶厂上班,其实是去做电工的。”说到最初与茶的“乌龙式”相遇,汤伯玲还有些不好意思,由于茶厂销售效益高,车间经常会缺人手,他在闲余时间便会去帮忙,参与到茶厂的生产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汤伯玲首次接触到了茶叶加工行业。“一次偶然机会,我喝到了茶厂里的茶,茶香扑鼻。为了回味,在茶水喝光了之后,我还把茶叶也吃掉了。”汤伯玲告诉记者,茶叶刚采下来时,是没有香味的,通过3至4个小时的摊青,才慢慢产生香味。在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不同的香味,做好了是花香,出了问题,就是酒香。正是这一缕缕茶香勾起了汤伯玲对茶叶的兴趣,也成为了他学习技术过程中的精神支柱。

缘满 先有热爱,后有传承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手工炒茶了。”汤伯玲一边抚摸着炒茶锅一边说,平静的语气中夹带了些许的失落。

据了解,机制茶虽然效率高,但其属于自动化的设备,只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压、杀青的时间均为固定,比如顶级的毛尖,如用机械采制,不能控制轻重,会导致茶叶的断裂。对比机制茶,手工制出的茶叶更完整,颜色也更为鲜亮。“好茶叶用机器炒制就是浪费原料,还是得人亲自下场看茶做茶。”言语中的坚守,正是汤伯玲对于非遗传承的使命感。

记者注意到了这双“与众不同 ”的手——整个手掌被厚厚的老茧覆盖,颜色都是乌紫色的,并伴有龟裂,还有几处脱皮。“别看咱们炒茶人手粗糙,对茶可温柔着呢。”汤伯玲感受到了注视,将双手摊开并打趣道,想要练就这双“铁砂掌”,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我从18岁开始在车间学习炒茶,刚开始的时候,一天要炒十几锅,在连续的操作下,手受到高温的影响,起水泡是家常便饭。”回忆起当初的辛酸苦辣,汤伯玲不自觉蹙起了眉,由于茶叶加工的季节性很强,起水泡了只能用针扎破,然后继续做。出于打心底的热爱和认同,让他无论如何都能按时按质地做好炒茶这件事。

缘落 岁月不饶凡家 茶树终生新芽

中国茶文化从唐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有着千年的历史,汤伯玲认为在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中,最重要的就是茶叶品质。

“做茶其实就和做人一样。”这是汤伯玲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的一句话,要有诚信,拥有好的信誉度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在他看来,客户的利益永远大于自己的利益。“比如茶叶在杀青的过程中要是没有杀到位,加工出来就是次品,哪怕我们的茶叶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也不能让次品被卖出去。”汤伯玲说,只有把人做好才能做出好品质的茶。

大半辈子都在和茶打交道的汤伯玲除了坚守传统手工炒制技艺,平日里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传承技艺。“我今年58岁了,长时间的高强度作业身体已经开始吃不消了,现在的年轻人又很少愿意来学习茶叶加工,有觉得苦、觉得累的,有认为收入不理想的。但茶叶加工需要新鲜的血液。”汤伯玲感叹,他要利用品质把金井绿茶品牌做出去,把行业收益提上去,让热爱这一行的年轻人能够毫无顾虑地加入到这个行业,将老祖宗留下来的炒茶手艺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