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黄兴:“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原标题:致敬湘籍辛亥先驱丨黄兴:“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还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思想。在辛亥革命这座历史丰碑上,深深镌刻着一位伟人的名字,他就是辛亥革命元勋——黄兴。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在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黄兴村凉塘,有一所泥砖青瓦平房的民居建筑,门前三口水塘并列,塘畔遍植垂柳,林木茂密,浓荫蔽日,暗送清凉。

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这里出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光绪十九年(1893年),黄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考中秀才。

青少年时期的黄兴目睹了清政府面对列强侵略时的不抵抗,以国民利益换取所谓的和平,他感到非常震怒,由此产生了一个肩负民族复兴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黄兴,字克强,意思就是要复兴中华民族,克服强权。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学生30多人,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黄兴这位两湖书院的优秀毕业生,成为这批留学生中唯一的湘籍学生。黄兴到日本后,很快就被留学生界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

黄兴喜好军事,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上课学习之余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做了充分准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黄兴回国,先到上海,与当时《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会晤,并结识了沪、宁等地一些人士。为了筹措革命资金,黄兴更是毅然决然地将故居28亩房产和2000多亩水田变卖,于1904年成立国内第一个革命团体华兴会,并提出了“雄踞一省与各省分起之法”的革命方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大力支持他筹组革命组织,同年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在东京举行,到会者约百余人,确定新成立团体的名称为“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议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黄兴在会上发表演说,慷慨陈述革命大义,并被推举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之一,成为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号人物。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兴到达河内,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但都惨遭失败。

宣统二年(1910年)1月,黄兴应同盟会南方支部的邀请,赴香港主持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此时,孙中山、黄兴并没有因为历次起义失败而灰心,他们决定“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宣统三年(1911年)4月23日,黄兴致绝笔书对孙中山及南洋同志说:“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黄兴故居纪念馆馆长胡群义介绍:“黄兴十次革命,无一不从,其中尤以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惨烈。当时黄兴招募八百敢死队,准备分十路在广州同时起义,一举损毁两广总督府。但消息泄露后,清庭对暴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入广州城十分困难,是继续战斗还是放弃起义是个严峻的问题,当时黄兴就写下了绝笔书,上面写道此赴阵地抱着必死决心,并以掌击桌决心起誓。起义的前一天,由于城门封锁,很多革命党人都没有到达广州城,本来有十路兵马,只凑齐了四路。在临阵起义时,由于其他三路惧怕,只有黄兴一路孤军奋战。”

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在全国起了极大的革命激励作用,历史影响深远。在1906至1911年间,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及其革命党人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武昌起义之后,冯国璋率精兵南下镇压。在汉口战事极为紧张之际,书有“黄兴到”的大旗忽然猎猎地出现在汉口和武昌闹市,前线革命军军心为之大振,市区老百姓亦自发燃放鞭炮,欢欣鼓舞。

在共和初创时期,黄兴更是积极宣传民生政策,并把发展实业、发展教育作为共和建国和救亡之策,他曾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笃实”“无我”成为他及家人一生恪守的家训。

黄兴的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以策动和领导武装起义著称于世。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他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1916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黄兴病故于上海,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将他移柩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下。长沙政府还把原来的坡子街改名“黄兴路”。章太炎曾写下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