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vs传统村落 这个浙江小村很奇妙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工业旅游vs传统村落 这个浙江小村很奇妙

原标题:工业旅游vs传统村落,这个浙江小村很奇妙

叶克飞

抵达温州苍南县矾山镇时,夕阳在车子前方摇摇欲坠。导航显示距离福德湾村还有十公里,但需要二十分钟,地图上弯弯绕绕画出山路的样子。

心里有点急,但山路摆在这里,急也急不来——那时我并不知道,福德湾的黄昏与夜晚比白天更美。

进村道路 本文均为 叶克飞 图

进村道路 本文均为 叶克飞 图

山路两侧随处可见各种旅游广告牌,“世界矾都”四个字出现的比例最高,一个个与矾有关的景区散落其间。

矾山镇位于浙南东海之滨,群山环抱,因盛产明矾而得名,明矾石矿储藏量及产量均为全国之首、世界之最,素有“世界矾都”之称。六百多年前,有人发现当地风化石块里有许多透明珠子,可以有净水作用,人们便取名为“清水珠”,也就是明矾。明朝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记载:矾,平阳赤山(即矾山)有之,素无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细捣提炼而成,清者为明矾,浊者为白矾。

此后,矾山一带炼矾者众多,但多半是家庭副业,在附近集市零星自销。直至乾隆年间,有苏州商人建起矾山第一座矾窑,矾山也出现了第一代职业矿工。因为明矾用途越来越广,需求量日大,矾窑越来越多。至民国初年,矾山一带的矾窑已经多达十余家。

如今,矾山镇正在大力发展工业遗址旅游,福德湾村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站。

小村并不寂寥

车子驶至福德湾村,一个阔大的沙土地停车场位于路旁,空荡荡一辆车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别人都把车开进了村子,停在路旁。

这个停车场也是极佳的观景台。山下遍布灰瓦白墙建筑,远山与云影相接。尽管天色渐暗,大片云朵仍未完全遮挡蓝天。

一条水泥路在我身后蜿蜒向上,直抵山顶的福德湾村。路旁有人散步和纳凉,偶尔可见小屋散落路旁,多半已经荒废。

这让我误以为福德湾村是一个荒凉破败的寂静古村落,可越往上走,耳畔声音就越大,人们的嬉笑声与音响传来的歌声一起传来。路旁一个挂有“内部施工、请勿靠近”木牌的灰瓦大棚,提示我真正走进了福德湾村。这是当年的堆料场,道路另一侧与它相对的,是福德湾村的地标——2号煅烧炉,也是炼矾历史的最直观印记。

煅烧炉烟囱

煅烧炉烟囱

2号煅烧炉修建于上世纪40年代。它原本由两个等大对称的塔炉构成,于20世纪70年代废弃至今。炉高22.6米,炉座平面呈正方形,炉基用花岗岩石砌筑,炉身用青砖砌置而成,呈圆锥形。可惜的是,2018年的“玛莉亚”强台风,使得2号煅烧炉其中一座塔炉被吹倒,坍塌了一部分。

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的福德湾,有数百年炼矾历史。它集开采、炼制与运输于一体,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工业古村落之一。

有趣的是,福德湾这个村名其实十分“年轻”,只有20年出头的历史。

福德湾沿鸡笼山体而建,坐南朝北。这里的人居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因有大片苦竹,故初称苦竹湾。矾山镇明矾产业兴起后,村子聚居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明朝中叶,温州永嘉地区受倭寇侵扰,永嘉朱、林、郑、王四家逃难至此,参与治炼明矾,生息繁衍。

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起第一个机械化生产车间,被村民称为“一车间”。文革期间,村子更名为幸福村,后来几经改名,村民习惯以“苦德湾”自称。2000年后,因忌讳苦字,村名被雅化为福德湾。

沿路前行,一条之字形道路延伸向山顶,也就是福德湾村的聚居地。

一路伴随我的音乐声和嬉戏声,正是在山顶平台传来。这里被营造为一个小小广场,一侧的老宅子建成民宿,楼前是露天咖啡厅。凭栏远望,山下的矾山镇一览无遗。广场上还有一座新造的矿车,被固定在铁轨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矿车旁便是高耸的煅烧炉锅炉烟囱顶端,在云影间显得孤傲。

村中道路与铁轨

村中道路与铁轨

铁轨沿着村道向山中延伸,民居分散在两侧。福德湾的奇妙之处也恰恰在此,它兼顾了工业遗址和传统古村落两种景观,不但有工业建筑、机械设备,也有老街巷和老房子。

因为村子沿山势而建,高低起伏,因此每座建筑都可享受阳光。它们都采用浙南最常见的青瓦,区别在于墙身就地取材,直接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十分古朴。这些民宅一般分为正屋与稍间,正屋为硬山顶,稍间为三面坡屋顶,屋前院子用块石砌围墙。

村中民宅就地取材,以废弃矿石为墙

村中民宅就地取材,以废弃矿石为墙

道路中间少不了的是铁轨,它一路延伸向上,是旧时运送明矾矿石的主要通道。其实我由下向上的方向,与旧时矿工路线恰恰相反。因为旧时采矾矿,习惯从山顶开始,慢慢向山下开采,同时就近聚居,就地取材盖房子,村子跟着矿洞往山下走。所以福德湾村的建设,也是由上之下慢慢扩张,越往上的房子就越老,迥异于一般的村落发展。

铁轨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在此之前,人们主要靠人力运送明矾,于是便有了挑矾古道。挑矾古道起于福德湾,终点在福建省福鼎市前岐妈祖庙,跨越两省,全程10公里,以青石条铺设路面,如今以福德湾这一段保存最佳。

背山临水的村子

背山临水的村子

站在古道上,望向山顶,即使太阳已西沉,仍依稀可见满山矿渣。在这些矿渣背后,是一个个矿洞,它们层层叠叠,四通八达,是工业游未来的重点。而脚下的古道,曾留下无数挑矾人的足迹。

旧日繁华,如今依稀重现

福德湾村的中心,是那条以石阶相连的老街。老街不宽,不过2-5米左右,两侧散落各种老房子,或是民居,或是店铺,也有民宿与餐厅。

暮色中的小村

暮色中的小村

三百多年来,这里都是挑矾人的必经之路,也因此成为商业集散地。据说民国时期,每日有数千人来往于此。

1949年后,这里仍然兴旺。当时明矾不仅仅是福德湾的支柱,甚至曾是温州经济的支柱。上世纪50年代,矾山镇的明矾产值一度占据温州工业总产值的1/3。也是在那时,老街被誉为“小上海”。有老人回忆,当时温州市区夜晚不过零星灯光,可福德湾老街却亮如白昼,人流滚滚,是矿工们最重要的消费场所。

福德湾老街

福德湾老街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明矾替代品出现。加之明矾生产模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矾浆、矾渣和矾烟令河水草木尽毁,福德湾人也被矽肺病困扰。因此,矿山渐渐衰败。

其实对于矾矿的污染问题,反弹由来已久。早在三百多年前,矾山镇下游的福建福鼎市前岐镇就饱受“矾污染”之苦。1670年,康熙还曾专门为此事下旨。1999年底,矾山所有的小矾窑被彻底关闭,温州矾矿也被责令限期治理。

对于福德湾村来说,矾矿的衰败当然使之告别旧日辉煌。矿工们纷纷搬走,老街也日渐荒凉,一度只剩几个留守老人。

所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工业遗址的保护,老街重现光彩,就如我眼前所见。

蜿蜒向下的老街,顶端有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老楼,以江南风格的灰瓦覆顶,是当年的矿区办公楼,如今已是民宿,修整过的庭院十分雅致。站在高处,不但可见老街的延伸,也能见到山下镇子的万家灯火。两侧的店铺所售物品,多与明矾有关。石墙斑驳,木窗古朴。

天色暗沉下的村居

天色暗沉下的村居

最知名的店铺,当属肉燕铺。福德湾以肉燕闻名,村中就有数家肉燕店,但最著名的当属古街这家。

肉燕其实是福建小吃,在福州一带尤其受欢迎。福德湾的肉燕显然拜采矿运输所赐,浙闽两地交往频密,肉燕也随之传入。所谓肉燕,类似馄饨,以鲜鱼肉与猪腿肉剁为肉泥后拌匀为馅。它与馄饨的最大区别在于皮,并非面粉制成,而是以瘦肉和蕃薯粉为原料。

福德湾的肉燕素以用料和工艺著称。制作外皮的猪肉必选后腿精肉,可以保证燕皮的韧性,番薯粉则是当地人手工磨制的新粉,可以保证燕皮张力,使之更薄,几近透明。

旧时,一碗肉燕堪称矿工最大的慰藉。

村子一角

村子一角

离开老街前往停车场时,再度经过煅烧炉。夜色中,煅烧炉静静耸立,坚实而沉默。若是没有旅游业,若是没有乡村重建,它会怎样颓败?

有人说,福德湾与台湾九份极为相似,都盛产矿藏,并因矿藏开采殆尽而没落,又因旅游业而再度进入世人视线。只是,福德湾比起九份,需要做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