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丨吴月英:学到老活到老
访著名电视艺术家吴月英
电视艺术家吴月英
记者:吴老师,您好!上次陪省文联的领导来看望您,得知你一直忙着审片看片,工作安排得很满,您有这么好的精力,有什么保养的秘诀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吴月英:我没什么别的事,看看片子挺快乐的。我从小就喜欢电影,后来又干上了电视导演这一行,创作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作品。电视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志们的推崇,为我的人生打上了亮丽的底色。更重要的是我在工作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参加审片时,我与大家一样,中餐晚餐两顿盒饭,晚上还要加班,我一点都不觉得累。三天不干活,浑身就不舒服。乐在其中,其乐融融,与年轻人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80后”!
记者:吴老师您审了些什么类型的片子?
吴月英:各种类型片子都审。时政节目、综艺节目,像大家都熟悉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非常靠谱》等等,最多的时候审过12个栏目。电视剧看得最多,收获也最多。《那座城这家人》《人民的名义》《巡回检查组》《江山如此多娇》等。台里让我审什么就审什么,就看什么。
记者:这么多年来台里为什么一直都请您审片?
吴月英:工作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党的多年的培养、教育,愿意为国家为人民为湖南多做一些贡献。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视导演,经过严格而专业的政治和业务培训,也亲身经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发展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属于我个人,我有义务有责任在审片看片的过程中,把这些经验传授下去,这是责任,更是使命!特别在政策的把控、导向的把握、艺术标准的坚守、后期的制作评估等各方面,全方位多渠道与现在的年轻的导演、编剧沟通。我不轻易枪毙一个片子,审片时既坚持政治上、思想上、艺术上守土有责,又要适应市场,注重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保留适度的适当的笑点。同时鼓励创新,节目也得益于双向优化。我与年轻人相处得很融洽。湖南卫视这么多年来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电视人才,也打造了湖南卫视的很多金牌栏目。湖南卫视是一个开拓进取的团队,我是其中的一份子而倍感骄傲,我为我现在还能为台里做贡献而自豪。
记者:经过湖南卫视几代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湖南卫视在电视行业筚路褴褛,艰苦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您对电视行业发展有些什么期待呢?
吴月英:电视这个行业未来可期。媒体融合发展是趋势和方向。电视传播设备设施的改善,电视的画面与电影大屏幕的差距越来越小。纪录片拍出来也有故事性,央视《典籍的中国》《走村直播看脱贫》,我们台里的《中国》《红色印记》《千年学府,其命维新》等等,都很好看。现在的网剧的质量也在上升,像《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隐秘的角落》质量都很高。有的剧网络首播之后,各大卫视也竞相播放。影视作品的界定和分类也将会有新的行业标准。媒体融合发展巨大的能量,将催生电视行业的创新和升级。我相信我们湖南卫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引下,一定会不辱使命,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引领电视发展的潮流,收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喜欢。
记者:听您说了这么多影视剧,您的阅片真是海量呀!您对网络文艺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期待?
吴月英:我觉得网络文艺的发展,一方面是传统艺术的网络化,另一方面也需要综合各种艺术门类,适应网络传播方式和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创新艺术形式。从我熟悉的网络剧而言,比如《传闻中的陈芊芊》《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等,现在提倡网台同标,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比较一致的标准。只要故事讲得好,拍的也耐看,适应了当代观众碎片化、细分化、垂直化的观影要求,都会得到观众的喜爱。不管是电影艺术还是网络艺术,都要向观众学习,向观众取经,引导观众、培养观众,吸收科技的最新成果,不断创新,才有未来。网络文艺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记者:吴老师,您的思想好前卫呀,充满朝气和活力。您一定很注重学习吧。
吴月英:我是一个湖南广电人,节目的调性影响了我的心态。我经常参加审片,这就要求我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学习是一个瑰丽的过程。我可以这么说,人家说,活到了学到老,而我是由于学到老才活到老的。人永远不要停留在过去,一味去留恋昨天。你刚才让我找那些飞天奖金鹰奖的证书我都找不到,我觉得那都是过往,我更看重当下。新的知识、新的场域,如喷涌而出的浪花,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清醒地观察这个世界,然后用艺术的形式为观众提供美好的视觉体验,也为历史留下这个时代最闪光的记忆。这也是我活在今天的价值所在,希望这些能帮助到年轻的艺术家。朋友们,我也希望跟我一样的“80后”艺术家们,学到老活到老!学到既且赚到!我们虽然老了,但是我们不能老朽!
记者:谢谢您!祝你身体健康,事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