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麟:乡村振兴需要发达的数字农业、数字乡村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孙麟:乡村振兴需要发达的数字农业、数字乡村

原标题:【农创专栏】乡村振兴需要发达的数字农业、数字乡村

图片

作者 | 孙麟

乡村振兴需要发达的数字农业、数字乡村

——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学习与思考

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 孙 麟

(2021年3月10日)

春天的新气息、新气象越来越浓了。长沙城里的红枳木发出新芽了。城外的田野已经是一片花的海洋。黄的油菜花、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还有风中的柳枝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儿了。每天从开慧乡的山间田头走过,我看到的是一片勃勃生机,更有乡村今天的春光灿烂与未来的美好!

迎着春暖花开的温暖,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了。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为新时代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民富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作为一个乡村建设者,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的是,关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党政国策正如春风扑面,焕发的是我们的发展意志、奋斗热血与创造精神。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心,特别突出了推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技术方法

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知道,根据形势、机遇、目标与条件的不同,国家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重心与特点。从近30多年来发布的一号文件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发展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1987年到2003年是第一阶段,连续17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都不是专门部署“三农”发展的,侧重的是城市和工业发展,这说明当期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心是面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从2004年到2017年是第二阶段,中央通过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发展,呈现出用工业化思路推动农业发展的特点,也就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着重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造。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第三阶段的重要特点,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心和新的转向,迎来了重视生态保护、信息技术运用和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2019年和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推动数字乡村的试点工作,标志着“三农”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目标与要求。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要求,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并且提出了具体目标:“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一号文件中的这个要求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续和强化了“乡村振兴战略”,二是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指出了新方向,三是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了发展路径和技术方法。

可以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重点与特点。从事乡村工作近20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当重视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上的应用,也就是相当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并且为此进行了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责任、技术力量、企业智慧、农民主体性等决定因素相统一的“一体化乡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力量,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乡村建设全面赋能新平台。从三年多来在湖南南县落地的项目来看,我们“一体化乡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正在不断地推动与完善,综合效果日益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推动与发展积累了探索的经验与借鉴。

为适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要求,2月25日我们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农创体系组织架构的自我调整与改革,紧锣密鼓地开始组建一体化落地运营公司和农创数字技术公司。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我们明确地认识到,第一,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第二,“一体化乡建”平台不能缺少科技和信息化的数字赋能板块;第三,必须借助“数字乡村”的能量,推动乡村的一体化建设。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前提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效率,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则是推动农业生产水平与效率跃迁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效率的不断提升。如果仅仅是由投入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没有效率提高的话,这样的增长是没有竞争力的,这样的社会发展容易停滞不前,而且会使个体竞争异常激烈但有效收益不高。用今天的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内卷”。

农业发展同样如此,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产出或产值的提高。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下,一块地过去需要10个劳动力,现在只需要1到2个劳动力就有同样产量,这才叫有效率的发展。中国明清时期就是典型的“没有发展的增长”——总产量提高了,但人均投入产出之比并未提高。到了清朝末年,90%的人口被牢牢地锁定在农业生产中,虽然GDP总量还是在全世界领先,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生产力和经济结构上。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无论工业还是农业,其生产效率暴增,需要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来实现其生产与发展的目的。相对落后的中国则成了世界列强掠夺和欺凌的对象。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农业像工业、信息产业一样,也必须强调和追求生产高质量的效率与水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实现农业新的发展与新的繁荣。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压力。于是,一些人出现了这样悲观的想法,认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乡村振兴”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农村人口的减少会危及农业发展,恰恰相反,人口的流出是农村提高规模经营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前提条件。人口从欠发达的乡村流进城市,意味着进城的这部分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而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则在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上,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美国、日本的经验表明,由于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等综合生产要素的作用,乡村的个人劳动产值就相对更高,乡村人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的人均收入。当然,这里还有生产条件、土地资源、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拿出相当的解决方案与办法。

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因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而放缓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而且,必须同时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推动城市化将是中国未来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60%,要推进城市化水平,迫切需要城市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服务业岗位,从而更好地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比较而言,只有不断推动高端制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适应乃至引领国际竞争力的方向,才可能不断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那么,中国就会按规划实现65%甚至更高的城市化率。

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推动大量资本和资源投入到乡村,乡村就能建设好。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资本是逐利的,不会轻易下乡,就是投下去了,也不一定有成效。试想一下,纯粹用资金扶持的乡村产业,若与城市的同类产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带来的一定是产品的滞销和更棘手的竞争经营问题。现在到乡村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乡村新建了很多房屋、厂房、场地,却一直是空落落地立在那里,即使从外地也引入了一些新产业,但成功的却相当少。为什么?说到底,是资源投入到了具体项目之后,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更没有带来个人劳动产值的明显提升,还能够发展得好吗?所以,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提出“轻营建、重运营”的理念与要求,就是要坚守提升在地劳动效率和竞争力的建设方式,只是片面的强调投入、建设,不能产生劳动效率和竞争优势,资源就不能更好地激活,反而会变为沉没成本,自然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提出“轻营建、重运营”的理念,有一个重要方向是,必须重视农业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农业在“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什么是数字农业呢?我认为,就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数字农业能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这才是在乡村发展数字农业的本质所在。中国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数字技术应用,已经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我们有技术能力、技术设施支持农业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数字乡村的新格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倡导发展数字农业,就是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来加持我们的农业与农村,力争完成一次生产效率的跃迁。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从碳基文明时代自然周期驱动的农业,推向硅基文明的数据驱动的超级农业,减少化工能源和化工原料的使用,而让信息数据开始成为农业领域的新“肥料”,成为新农村的新“动能”。这样的结果是,既保障了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目标,更实现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目的。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数字农业、数字乡村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综合市场效率,必将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

说到这个特点,从我们做乡村建设的经验来看,对数字农业、数字乡村至少在三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又一次全新革命。基于现代技术基础与创新,农业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产业特点,通过若干相关技术的灵活组合,同时作用于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建立有效的智能反馈,实现全行业、全环节、全要素的应用。可以说,农业将迎来全面智能化的时代。比如说,从前农民种地靠经验,“凭感觉”给庄稼施肥、灌溉、打药。而发展数字农业,原有的经验化农业生产变成了可测量、可视化、科学化的模式,新农人可以轻便且高效地掌握生产工具和云数据,不仅会种地,更是“慧”种地,不再仅仅需要看“天”吃饭,而是可以看“云”吃饭。

在现代农业运用中,我们已经看到,但凡一个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都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农业生产信息,比如一块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等,都可以呈现在屏幕上,这就为农民可优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推动实现增产增收。数字农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画出了全新的立体的“农业地图”。比如“无人机+感应器+大数据”等,就能够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系统,其中至少包括了土壤信息、作物信息、人的信息、气候信息、病虫草害信息等。有了这些信息,就能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当然,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远不止于此。

所以,由于信息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介入现代农业,通过数字农业等方式就可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倍增放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创新方式变革,增强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从而实现数字乡村的整体发展目的。

第二,数字农业农村实现了对用户和市场的综合集成,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综合效益。目前,国内依旧存在农业供给端与消费端不平衡的矛盾。在供给端,人地紧张、生产方式革新缓慢,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消费端,随着消费意识升级,人们对于食品健康、品质差异、保鲜程度、整个物流配送的速度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要将整个农业的基础种植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消费意识标准,或者是技术领先程度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从本质上说,通过农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数字”的连接和传递,城乡才可能真正融合,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得以实现。

从实践上看,数字农业的信息技术集成呈现出五个重要特点:一是不仅仅只作用于生产端,还会串联起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还会串联起农村生产和城市消费的家家户户;二是可以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要来组织和优化生产;三是通过智能监控与全程质量追溯系统,从农产品源头把控品质;四是通过智慧农业的高效种植、质量追溯系统的形象塑造,使农户或农场主在为市场及消费者提供原产地直供的优质特色产品;五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而市场交易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商业进步和发展趋势就是用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克服流通阻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通过技术方法给每一个产品都赋予真实完整的信息,提供快速的流动通道。信息的背后是信任。一个人很难信任陌生人,但人愿意信任真实数据。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不传递”的阻力将在数字新农时代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从而提升用户消费和市场交易的综合效益,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

第三,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很可能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变革与发展的生产技术引导力量,也将推动乡村社会变革,提升农村社会组织效率。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和知识的融入使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发生根本变化,加速农业增长方式从依赖自然资源向依赖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转变。另一方面,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决定了新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重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布局与专业化分工,倒逼生产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速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革新农产品的经营流通方式,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流通路径,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在此综合作用之下,乡村社会重新分工与紧密合作、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的市场运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革与进步。具体而言,数据可以让人和人,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远程、大规模协作变得可能。相应的会带来组织和社会协作关系的重大变化,不仅推动乡村社会重构,还将推动乡村文明的积极重构。

所以我们相信,一种新技术的成功,这种新技术的全面应用,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生产变革、组织变革和制度变革,甚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组织。推动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发展,带来的则是乡村社会的积极改变,推动的则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赋能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现实手段,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必将成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技术基础与必然要求

历史告诉我们,农业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农业支撑着上层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工业和持续产生的新兴产业最底层的基础只会是农业。所以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反哺农业,推动乡村的发展。今天我们看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和信息,推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和乡村治理等全面赋能,同时能够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既是新技术的使用问题,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和其它经济活动,能够推动线上销售、直播带货与乡村文旅民宿,以及普惠数字金融等农村信息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供给的创新实践,打破城乡发展机会在不同地理分布上的障碍。同时,数字技术还能够增加乡村的温暖与温度。特别是使乡村体验可以传递,“乡愁”也可以传递;使农业生产的自然景观、文化价值等属性可以变现;使小农户技术应用差、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的竞争劣势能够转变为“手工劳作”、“匠心原品”、以及“定制化”的“小而美”的竞争优势。

从发展上看,乡村有着最广阔的应用场景。乡村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数字经济潜在市场,随着数字接入鸿沟的全方位弥合,乡村必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深入挖掘乡村居民的数字经济需求潜力,也能够保障数字经济作为新动能的持续强劲增长态势。只是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再以工业化方式改造农业农村,那样做破坏了环境,也伤害了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我们不能只注重技术的革命,生产的效率和制度的安排,从而忽略人的自由选择和心灵滋养,甚至带来人的“异化”。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发展数字农业农村,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使未来的城乡不再是贫穷或富有,先进或落后的数据表达,而是一种根据自我需要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自然选择;第二,发展数字农业农村,不是为了效率而效率,而是永续的健康和可持续的效益是;第三,通过数字信息去修复和升级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不再为了自我发展而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良性的自然循环。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不是为了人类的私利,更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万物生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可以说,“十四五”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发展的第一个春天。从国家政策导向上看,2020年1月,国家发布了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政府层级提出第一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风向标。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突出了这一新的发展方向: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全面发力,通过城乡一体化数字经济大循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以数字化转型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提升。

谈到这里,看到窗外的阳光灿烂,盛开的花朵更加艳丽。我想,我们要记住的是,这个春天更是中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发展的春天。春天是最适宜播种的季节。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们只有更积极地投身到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去,才可能更好地为全面乡村振兴迈入崭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时代,特别是数字农业时代作出我们的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