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丽:故乡的集体生活里,是凝聚,是链接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魏玛丽:故乡的集体生活里,是凝聚,是链接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原标题:魏玛丽:故乡的集体生活里,是凝聚,是链接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编者按:

客从何处来,乡村、乡韵、乡愁、乡情。每个人对故乡之念、之慨、之怀,都在记忆深处。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史博览杂志社推出“乡村岁时”大型融媒体报道,“夜读往事”栏目以“最美是故乡”为主题,邀请政协委员讲述记忆里的故乡与广袤乡村的兴荣。

故乡的痕迹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时隔经年,无论行走何处,我身上都还带着故乡的烙印。

01

想到故乡,家乡的味道总是最先让人回忆。提起家乡,我脑海中最先涌现的是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美味,只有习惯。”常德人是最喜欢吃圆粉的,在每一个常德人心目中,任何美味都抵不上那一碗牛肉圆粉。

在外闯荡多年,我曾品尝过大江南北的各色风味,也吃过海外多国的特色美食,但是那些都比不上每次回到常德,直奔最老的那个粉馆吃的一碗粉和一个圈眼粑粑。小时候,每天早上上学之前,我妈妈就给我端碗牛肉粉,再放一个圈眼粑粑在上面,那就是我每天的早餐。

当时,我觉得这就是我每天的日子,普通、平常。后来我发现,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并且当它形成习惯以后,它已经成了我心里的美味。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我走多远,吃多么名贵的食物,我真正最喜欢的,还是那碗粉和那块圈眼粑粑。

在外出闯荡的常德人的心里,常德的音调、语音也是每一个人的深刻回忆。常德话被很多人称为“小北京话”。与湖南其他地方的方言不太一样,常德话发音很接近普通话。所以我们常常讲:常德人讲话,任何地方的人都听得懂。许多常德人即使在外多年,也乡音不改,永远操着一口标准的常德腔。

我哥哥就是这样,常年在外面做生意,总是用常德话和人交谈。我问他,为什么到别的地方做生意,不讲普通话或是当地话,偏还要讲常德话?哥哥只答了一句:都听得懂。这个回答,让我既觉得骄傲,又觉得满足,我想:常德人到哪里都可以不用改腔调,这真好。

02

有句话说:常德人是湖南人中的犹太人。这正是我的父辈给我的感觉,他们特别勤奋,吃苦耐劳。外出经商的常德人,很多都小有成就,他们踏实肯干,不管自己做的生意是大是小,都愿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

我的父母就是非常勤奋、善于经营生活的人。小时候,我觉得日子并不苦,甚至觉得家里很富足,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我们只是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工资并不高。而我们吃穿不愁的生活,来自于父母对生活细致的、智慧的安排。

魏玛丽和父亲

父母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能够自己做的东西绝不花钱买。那时候,家里有菜园,平时吃的菜父母都自己种。我们家有三姊妹,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但是穿到最小的孩子身上时,仍然一点也不旧。因为父母很注重培养我们爱惜衣物的习惯,衣服脏了、坏了,父母会带着我们细致、耐心地把它们缝好、折好。

在父母这样的精心经营下,我们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面物质很富足,心理也很富足。

常德人不仅对于生活和工作非常努力、善于经营,而且十分团结,大家都很愿意互相帮助。在我看来,这也是常德人普遍成功的重要原因。有一年,我们同学聚会上,大家提起在外的常德人,都说:常德人无论到了任何地方,大家都特别团结。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到长沙,还是到深圳,都有常德的老乡们会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个常德老乡。比如说,第一次去深圳、对深圳人生地不熟的常德人,一到深圳,马上就会有常德老乡接待、帮助。有的时候,常德人想要出去打工,也会依靠老乡推荐一些工作,刚开始去打工,没有地方住、没有吃的,老乡就会帮你。技术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也好,但凡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常德人都会非常给力地协助。

03

记忆里的故乡是一方自有生趣、人情味浓厚的小小和睦天地。

我父母在常德变压器厂工作。我从小在厂区长大,童年几乎所有的玩伴也是在那里。厂里面有几栋宿舍,家家户户都关系密切、彼此照应,每一家都不用关门。有时候大人有事要出门去,无法照顾孩子,就委托三楼的叔叔帮忙管一下,或是五楼的阿姨帮着看一下。

那就是一种大家庭的感觉,我不觉得我是属于我自己家里,我是属于厂里面的。这个厂里面的任何人我都特别亲热,经常去这家吃饭,去那家玩耍。在厂里,我有好多干妈,好多干爹,大家都很照顾我,那种感觉特别美好,感觉我周围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亲人。

魏玛丽(后排右一)家的老全家福

那个时候,妈妈要是打了我,我就跑到三楼去找阿姨倾诉一下;我爸批评我了,我就跑到一楼去找叔叔倾诉一下,会有好多倾诉的机会,而且信任感又足。这对于我童年时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想,那时人人都可倾诉的氛围给我带来的益处,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反观现在的孩子,除了父母,很难找到倾诉的人。我在对孩子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问他们:你这么多情绪,都跟谁讲?跟同学、老师讲吗?他说没有,和同学讲,他们会笑我,也不和老师父母讲。我说那怎么办,孩子说:我就放在心里。都放在心里面,无处排解,孩子们怎么会快乐起来呢?这也是现在的孩子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04

现在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玩伴,而我们那个时候,只要是同年龄的小伙伴,我们都会玩在一起,爬树过河,翻江倒海一样去疯玩、去折腾,能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父母也不担心我们碰着摔着,放任我们去跑、去跳,那种感觉特别自由。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情:家家户户的米饭都是送到集体的蒸笼里去蒸的。每天早上我爸妈把米淘好,装在锅里,提到厂里去蒸,蒸出来的大锅饭吃起来特别香。有的时候,爸妈没下班,我就跑去帮着把饭提回来,感觉给家里做点了事情,我是有贡献的,有参与感,就感觉到很快乐、自豪。

那时候洗澡也是集体澡堂,洗澡有时间限制,冲水位又少,我们这些小孩子灵活,就会担起占位置的“大任”。不管是蒸饭也好,还是洗澡也好,我们当时都很有参与感,觉得在这个家里面不是只有父母为我们服务的,其实我们也可以为父母做很多的事情。而且每次做这些事,我们都是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特别好玩。

那时候没有空调,天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摆个竹床出来乘凉,一起聊天,说说话,那样的日子像是那时候白铝锅烧出来的白开水一样,平平常常,但是却有特别的味道,让我很怀念,现在已经不可复制了。住进商品房之后,邻里之间甚至可能互相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我深深怀念从前的集体生活。

05

集体生活真的很有乐趣,以前在物质匮乏的时候,大家必须通过互帮互助、共享资源的集体生活来满足日常所需。如今社会发展,更加崇尚聚焦于个人,更加具备私密性,这是好的,但是如果还能够增加一些集体色彩,那就会更加完美了。

长大后,我在新西兰留学,后来在新加坡工作和创业。新加坡的集体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新加坡在集体生活方面发展得非常好,在给足每个人以个人空间的同时,又给出了无限的集体生活感。

在新加坡,魏玛丽与小朋友们合影

在新加坡,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里面有图书馆,有活动中心,还有专门请的社工。孩子放学回来以后,可以在里面写作业、聊天,还有专人在这里组织孩子们活动。每个大商场的门口都有一间屋子,如果说有孩子不想陪爸爸妈妈逛街,就会被送到这里来,有专人来看护这些孩子。

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和启发。2006年,我从新加坡回国,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把教育作为我的奋斗方向。

06

我想,除了学习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什么?

我们可以给他更多的阅历,可以给他更多的乐趣,还可以给他更多的交际活动、更多朋友,增加他与社会的链接。那么哪怕他在学习上没有获得成就感,他仍会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留恋,孩子与社会的联系从单一的“一根线”,变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结。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独立自由发展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努力。我在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左岸社区打造出了活动中心,包含社区图书馆和社区心灵氧吧,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心有很多活动项目,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甜蜜荟”每个月都会组织甜甜蜜蜜的聚会,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游戏、聊天;“故事妈妈”活动里,妈妈们把动听的故事演绎给孩子们,不仅让妈妈懂得如何专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更让孩子们对舞台上的妈妈充满了爱与欣赏;“超人老爸”活动里,爸爸必须要来参加,陪着孩子进行游戏竞赛,很多父亲在这个活动中真正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孩子……

魏玛丽(后排左三)在社区图书馆组织举办“故事妈妈”亲子故事会

一路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人和人之间的这种联系,也是一种集体里面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联合,这可能真的就是故乡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它是根深蒂固的。我想,这也是政协委员所要做的事:去把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我们谈起故乡,也许我们最先想起的是美食、亲朋,但故乡给我们更多的是在那样的氛围与经历中带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乡大院里发生的桩桩件件,或许有些我已经记不清晰,但它们让我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深深影响了我的性格、我的价值观,故乡的痕迹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时隔经年,无论行走何处,我身上都还带着故乡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