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海:故乡老宅院里光景依旧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李海海:故乡老宅院里光景依旧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原标题:李海海:故乡老宅院里光景依旧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人生是一场旅行,故乡就像是初恋,很少能相伴一生,但每每回想起来,青涩美好的回忆总能代表着曾经的梦想,让人温馨一笑。乡愁,就像是对已逝青春岁月的一种怀念,也是内心深处那道难以磨灭的永久刻痕。

01

我的故乡在永州东安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伍家桥乡竹源村依山傍水,山水之间一排排的大宅院错落有致,与流经的河流相伴绵长。

和中国大部分的农居生活方式不同,我的故乡就是与邻里乡亲们合住的一座座老宅院,那是一处晚清席氏家族的建筑群,湘军三大主力之一“精毅营”主帅、清朝“中兴功臣”、正一品提督、太子少保席宝田之弟的青砖大宅院。

席宝田曾被清廷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追赠太子少保,誉为“中兴功臣”,后因患疾回湘,在东安重建孔庙、修县志、置学田、办书院。席氏家族的老宅院是一处官府与民居相结合的建筑,每个大院的主人都是一名清廷命官。席家大院是永州古民居的经典之作,有着明清江南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永州地域的自然特色与文化神韵的突出反映。

我就是在其中一座老宅院里长大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影响着村庄的格局,也影响着故乡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现在回想起来,那院落间青石铺道,院内三个大天井整齐划一,天井过道皆用石条铺成,工艺精湛,雕梁画栋,丰富多变,宅院里处处别有洞天,那代表着人天合一的传统理念。

正是因为这独具一格的建筑和特别的居住方式,我的故乡便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老宅院倚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靠着旋帽岭,面朝着稻田,河流从田园中蜿蜒而过。宅院里住着30多户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乡亲和睦处之。

02

小时候,家里过年好像没有很特别的习俗,但是有两个习俗印象较为深刻。一个是“化团年纸”,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一家人带上猪肉或是一只鸡,还有酒水、鞭炮,到逝去的亲人坟前祭拜,邀请他们回家过年,我们那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其实,这也是中国的最古老的孝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辈们为社会发展、为家庭作出了贡献,在大年三十的特别时刻去祭拜,这也是寄托了一种思念和尊敬。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新年抢水”。在新旧年的交替之际,即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一过,所有人都会去“抢水”。由于我们的村子是特别的院落,只有一个古井可以供饮用水,所以大家都会在大年初一最早的时间,去古井挑一桶水回家,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喜运。

那时候,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时钟,时间都是靠估计,还有就是听到有人的家里放鞭炮了,就知道时间到了。然后马上提着桶子就往古井那边冲,打满水后转身又往家里跑,然后“啪”的一声把水倒到了水缸了,就算完成了。

传统中农村过年真是热闹,大宅院里30多户人家齐出动,争先抢后“抢水”,一路上碰到这家打个招呼,脚下的步子也不停,碰到那家快跑一步,生怕慢了去。

大年初一天一亮,新的一年就算正式开始了,我们就必须给村里所有人家里拜年,一个家族的或者不是一个家族的,都是同一个大院里的一家人。我们拜年也很简单,不需要礼物,串串门,拱手说几句喜庆话,没有红包也没有礼品,聊一聊天,就算是祝福送到了。

就这样,寒来暑往,村里的人们看起来都亲如一家。

03

竹源村大约有100户人家,小孩子自然是不少的,我印象中的童年是光着脚丫度过的。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不发达一方面是没有穿鞋的习惯,那时候小孩子们都是光着脚丫满院子跑的。除了在院子里,我们还能光着脚走路爬山,也不怕石头扎到脚疼,只觉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长大后我也尝试过光着脚走路,平整的路面也磕得脚生疼。

宅院后面不远处的大山,承载着许多对大自然的好奇。除了大山脉之外,也有一些小山有点像桂林的山,有些山里有岩洞,这对小孩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经常我们三五成群地去“探险”,带上绳子去比较光亮的洞穴探索,要是遇到比较暗的,那应该就是一个很深的洞穴,我们也不敢往里走。

小时候,故乡只有一条主干道,一路从村头到村尾。改革开放前,流动人口很少,主干道上几乎没有车子通行,大人们都没有去别的地方工作,也没有陌生人进来,村子就是一个封闭的农耕文化村。打着赤脚去学校读书,放学回家在马路上玩,也没人管你。

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朋友们耍泥巴泡了。把泥巴做成一个烟灰缸的形状,将它翻过来对着地上“啪”地一下打过去,因为泥巴是软的,里面的气体受到压力后膨胀,往后一冲把“烟灰缸”的底座冲开,发出“啪”的一声响后炸开,看谁拍得响声大和泥巴溅得远,谁就是最厉害的。

除了耍泥巴泡,滚铁环也是我们的最爱。谁家的木桶坏了,木桶上的铁环就可以“物尽其用”。把铁箍取下来,再找一根铁丝在铁箍上绕一下,一个铁环就做成了。小朋友比赛滚铁环,推着铁环就往前冲,经常可以看到小朋友在马路上跑来跑去,笑声此起彼伏。

04

故乡的那条河,也承载着许多悠长回忆。在河边的草地上比赛摔跤,看谁的力气大能把别人摔倒在地上;还有在河里游泳河水不深,大人也就放心让我们玩,不过也不是完全不管的。

家里人一般都会严格控制游泳的季节,必须过了端午节以后才能到河里游泳,因为端午节前水温太低容易引起脚抽筋,到了十月,一般也不会让小孩再去河里游泳了,游泳的时间点都是大家心照不宣遵守的。

1989年,我从故乡的小山村去到东安县城读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从那时候起我离开了故乡的那片山水,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这些年也偶尔回家,每次回到故乡,我都感受到故乡也在变化。

在十多年前,家乡开始悄悄发生着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好像并不是所期望的。在那条承载着童年记忆的河流上,一家家简陋的塑料垃圾处理的作坊建了起来,然而工厂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卸……让这条原本清澈的河流成为黑臭水体,空气也变得浑浊。让人心烦的是,经济没有好的增长,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

庆幸的是这种依靠对资源环境破坏换取增长的方式得到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和国家则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后,村里又重新发生了很多变化。

村里有了保洁员,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放上了垃圾桶,并且村里还会有人定期地来收走垃圾、集中处理,尤其是“厕所革命”后,村里大大小小的居民都开始注重排污的问题。近几年来,村庄治理也在逐渐有效,家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慢慢地又回到了以前美丽的样子,天蓝、水绿、山青、人和、事顺,令人心情愉悦。

我的故乡在哪里?恍惚和朦胧间,我看到了清末大宅院的繁华、集体公社的奔忙、儿童开心嬉戏打闹、乡亲们的眼泪和笑容。故乡其实始终在我的心中,那是一片青山绿水、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之所在,那是一道永久的刻痕和无边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