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联民:沿着故乡的“路与桥”筑梦前行 | 夜读往事FM·最美是故乡
编者按:
客从何处来,乡村、乡韵、乡愁、乡情。每个人对故乡之念、之慨、之怀,都在记忆深处。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史博览杂志社推出“乡村岁时”大型融媒体报道,“夜读往事”栏目以“最美是故乡”为主题,邀请政协委员讲述记忆里的故乡与广袤乡村的兴荣,敬请聆听。
我的家乡在岳阳县的一个村庄,儿时的记忆里,充盈着身处鱼米之乡的安心与快乐。如今,回望来时路,我在人生中所获得的那些重要的成就感、幸福感,与我在故乡的经历分不开。故乡于我而言,是一片播种梦想、滋养梦想的沃土,鼓舞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令我永生怀念,永远感恩。
01
中学时,我就读的学校附近有一条筻口河。现在想想,河并不宽,水也不算深,但我那时只有十二三岁,胆子也小。学校建教室,需要我们去挑砖,必须跨过筻口河。这对那时的我来说,实在是不小的挑战。
那时的筻口河上,人们架起了一架所谓的“桥”,就是用十公分左右直径的松树干搭设的木桥。人走在上面时,整个“桥墩”摇摇晃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水中。每一次从桥上走过,我都难以抑制地紧张、心跳加速、发起抖来,我紧紧屏住呼吸,只想飞快地过去。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是湖南路桥第一次挺进长江承建长江大桥。1995年10月,在该桥主跨贯通会场,时任湖南路桥长江公司副经理的方联民(中)与桥梁专家留影
然而这还不算是最坏的情况。湖南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许多河流连最简陋的“树枝桥”也没有——几块石头铺在河里,人踩在上面大步跨过去,就这样过河去。逢上下雨天时,常有意外发生:雨急脚滑,总会有人跌落到水中去。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用“难过”造句,就有同学写:我家门前的小河好难过。
那个时候我就想,要是能修一座大桥多好,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有没有人从对面相对走来,大家都可以平稳、顺畅地过河,不仅人可以过,甚至车也可以。这一架理想中的车水马龙的大桥,就这样在我的心里扎下根来。
02
上学的路上,我们还要走上一个小时的公路。那条路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修起来的,窄窄的沙石路面,路面坑坑洼洼,一有车经过便尘土飞扬。上学路对于我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那时候,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上学路上扒手扶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速度不快,也比较矮,轻轻一跃就能扒上去。站在上面,比走路快,还省力气,我觉得很幸福。多年之后,我参加工作了,别人安排车时对我说,要让我坐更好一点的汽车,我说:“这个车就行了,已经很好了,想起我小时候扒手扶拖拉机,都感觉到很幸福。”
▲2018年7月,方联民(中)赴湖南首座五塔斜拉桥、常德沅水四桥指导工作
那时候,从我家到岳阳市去,需要先走路到公社的公交站,6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一个小时。公交车一天只有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赶上了点才行。那个时候没有手表,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就需要早早地去到那里等。有时候等车就要等上大半天。坐上车后,还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岳阳。而现在,从我那时的家到岳阳去,开车只需要十多分钟。这在那时,根本无法想象。
03
故乡民风淳朴,人们有许多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很多话、很多事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令我受益终身。现在回忆起来,这些人、这些事都还非常清晰。在故乡那些教导了我、帮助了我、启发了我的可亲可敬的人里,最令我感动的是我高中时,教我化学的一位姓余的老师。
那时候,我的学校离家有17公里远。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生了病,余老师就把我放在单车后座上,因为我肠胃痛不能颠簸,老师就推着单车,徒步走了17公里送我回家。午后从学校出发,到我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一路上,为了让我的痛苦减少一点,老师就跟我聊天,转移我的注意力。他很熟悉我家里的情况,对我父母也很了解,就跟我讲,我父母年轻的时候是怎么苦过来的,为了抚养我们六姊妹吃了多少苦,也讲他自己读书的时候是多么艰辛。他还问我:有没有什么理想?
于是,在那条路上,在那辆单车上,生平第一次,我对别人讲出那个从小放在心里的关于桥的理想。
余老师听了很高兴,他赞扬我的想法非常好,他说:“你如果留在农村干农活,对国家的贡献就受局限了。你有这么好的成绩基础,理想肯定有办法实现。以后,你更要好好学习,要去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四十多年过去,想起这段往事,我还是非常感动,为余老师不辞辛苦、走上17公里送我回家,为他让我明白我的学习机会有多么珍贵,更为他肯定我的理想,鼓励我去实现目标,并且那么相信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这对我意义重大。
04
转眼到了新学期,第一天,老师要求写新学期的打算。那个年代,革命浪漫主义盛行,男同学多是写要当解放军,女孩子大多会写想当护士,或是到供销社当服务员。那时,从农村里走出去,当兵、当护士、当服务员,都是非常体面、令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写道:我的理想是要当技术员。
我清楚地记得,整个班级,这样写的只有我一个人。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这样的孩子成为技术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幸运的是,时代的东风推着我大步奔向我的理想——我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1979年,我顺利参加了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上:湖南大学土木系路桥专业。
▲2018年8月,方联民(左)在湖南最大跨径斜拉桥南洞庭大桥与现场技术员探讨梁段吊装问题
回到家,父亲把我臭骂了一顿——那时,高考才恢复没多久,在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农村的父母眼里,只要读个中专,离开农村,到外面去读书、工作就已经光宗耀祖了,湖南大学这样的好学校在他眼里未免有些“好高骛远”的意味。
但在我心里,这个志愿我是一定要这样填的,一方面,我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很有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心里非常坚定:一定要就此起航,去实现修路架桥的梦想。
05
1983年,我参加工作以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需要从长沙到常德去,我花了一天时间坐车,午饭是在中途的益阳吃的。而现在,从长沙到常德只要一个多小时。从岳阳到长沙的高铁也只需要32分钟。看到国家的交通、家乡的交通已经这么发达、这么便利,我感觉到非常欣慰。
20世纪90年代末,我的工作单位负责建设岳阳洞庭大桥第一座桥,通车时,我看着桥上来往穿梭的车辆,回想起小时候,百感交集。从筻口镇的那一条小河上最简陋的“树枝桥”,到如今飞跨八百里洞庭的这么一座雄伟的桥,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建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老百姓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现在,现实的情况比我小时候理想中的模样更要好得多!我们的国家,除了自身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还有很多项“走出去”:我们的技术、设备走出了国门,贡献到了国外,整个世界都看得到中国的强大,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进步发展带来的红利。
从到湖大学习路桥专业开始,一直到现在,40多年来,我始终从事路桥建设这项工作,一辈子也就做了这一件事,应该称得上是不忘初心。故乡的那些路、桥,在我心里埋下“路桥建设”这颗种子,在此后的人生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让我从一个有梦想的少年,一步步怀揣着梦想成长起来,在见证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成长为一名路桥事业的建设者。
我永远感谢我的故乡,让我一路步履不停,筑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