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时光丨学生时代支农,在滂田秋收需要勇气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往日时光丨学生时代支农,在滂田秋收需要勇气

原标题:往日时光丨学生时代支农,在滂田秋收需要勇气

桥头驿“双抢”,扮禾扮得双臂又肿又痛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的中学时代,国民经济贯彻“农、轻、重”的方针,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继1958年秋冬停课大搞劳动生产之后,每年的“春插”(春天插秧)和“双抢”(七八月份的“抢收抢种”)以及“秋收冬播”时节,长沙市第十六中学都会按照上面的统一部署,组织全校师生奔赴长沙周边的乌山、桥头驿、春华山、靖港人民公社,支援农业生产。

那时的全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很低,尤其在南方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尚未起步,犁田耙田全靠耕牛,插秧、中耕、施肥、灌溉、除草、杀虫、收割、田间运输均由人力完成。

那年的暑假,我们来到被称为长沙北大门的桥头驿人民公社“双抢”。只见山峦间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社员们正在田间挥镰收割早稻。同学们放下行包就迫不及待地以班级为单位,争相向“双抢指挥部”递交《请战书》,要求立马投入“双抢”的“战斗”。

天空湛蓝,骄阳似火,割稻扮禾与整田插秧交织进行。割稻的同学,整天佝偻着腰,累得身子直不起来;扮禾的同学,终日举着大把水稻往桶里击打,双臂又肿又痛;挑谷挑粪的同学,一天到晚压着重担,肩上磨破了皮。

插秧的稻田里,炙热的水温灼得小腿生疼,蚂蟥时而冷不防地叮在腿上吸血,又痛又痒。用手指抠蚂蟥,抠不掉,农民们教给我们一个妙招:用手沾水接连拍击蚂蟥,它就掉下来了。同学们满是泥水的腿上渗着血,却也毫不影响继续劳作。

向稻田里灌水,大都使用人力木质水车,小型抽水机少之又少。池塘边搭立的H字形木柱,连接着形似长方体、四五米长的水斗,其传动部分靠人力脚踏蹬板旋转提供动力,水斗里的叶片把水从低处汲往高处,灌溉到稻田里。

长沙这边的盛夏,易遭干旱,“双抢”与抗旱往往连在一起。这种用水车汲水灌溉的农活叫作车水,掌握了其技巧后,三个人可以手扶横杆,直着身子有节奏地脚踏蹬板,边说边笑。如果不熟练或跟不上节律,人就会踩空下落,腿部还会被旋转的蹬板打疼甚至打伤。农民们管踩空下坠戏称“吊蛤蟆”。学车水的同学大多都“吊”过“蛤蟆”。但车水的劳动强度低于其他农活,很多时候是安排给身体欠佳的同学和“生理期”的女同学。

春华山“秋收冬播”,乡亲们盛情招待

那年的深秋,长沙市第十六中学临时接到通知,由初二年级六个班300左右同学组成“支农”分队。临行前照例开了誓师大会。那个年代,尽管是长沙县域的乡镇,一般尚没有通行公路,同学们提着装有简单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的网兜,徒步行走,赶赴距长沙市以东三十多里的春华山人民公社(现长沙县春华镇)丁家大队支农,进行为期十天的“秋收冬播”。

同学们到的那天,社员们早早地聚集在村口,热情地欢迎我们这群长沙市街上来的中学生伢子、妹子。

在农村支农,同学们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淳朴的乡亲们结下了真挚的感情。

他们把自家最好的房间、最好的床铺和被褥腾出来,让给同学们住宿;把自己平日舍不得吃的鱼虾、鸡蛋、肉类款待同学们。平日里,他们时常在灶膛里煨着红薯,让收工回来的同学们吃上香喷喷热腾腾的烤红薯当佐餐美食。

女同学陷进滂田的滂眼,会大喊大叫

大办农业的年代,为了追求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一些地方会不顾当地自然条件,受制于土地、设备、肥料、水资源和劳动力等固定生产要素,盲目地种三季稻,到第三季时,会因为田里的肥力不足,喜温的水稻得不到足够的热量,致使成熟期延迟。

而入冬以后,农村劳动力又要忙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田里晚熟的第三季水稻亟待抢收回来,否则就会烂在田里颗粒无收,第三季稻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常常得不偿失。

当地有一种很特殊的滂田,是水田,浸水多于流水,因此泥性冷,有很多暗藏着的深深滂眼。从外表看不出滂眼所在,劳作遇到滂眼,人能够陷下去,最深可以陷到腰部以上。对于初次遭遇这种情况的学生来讲,很是惊恐。不过当地人告诉我们,并无性命之虞。虽然提前有提示,女同学毕竟胆子小,突然陷进泥田深处时还是表现得惊慌失措,大喊大叫,老师和男同学就会立马去拉扯;而有些男同学则胆子大,陷入泥田还嘻嘻哈哈地故意扭动身子往下用力踩……

大部分同学当时都看过电影《万水千山》,受到红军过草地,身体陷入泥潭英勇牺牲的影响,顿生激励,没把陷进泥田当作一回事。

“双抢”“秋收冬播”的支农生产劳动,无疑是非常艰苦的,尤其对于出生、长大在城市的中学生伢子、妹子,那就是一道意志与体力双重考验的严峻现实课题。

不过,支农也磨炼了我们,由此培养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先前见着人畜粪便掩鼻而过的同学,也能坦然接触这类农家肥;原来挑不动的担子,咬咬牙也能挑起来健步行走……

每次支农结束,农民们都聚集起来,扶老携幼,把同学们送到村口,双方不停地挥手依依惜别。

支农的往事越过了数十年,社会巨变,物是人非,“双抢”“秋收冬播”一类的支农被定格在了过去。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极大的提升,我们中学时代支农所到之处的桥头驿、乌山、春华山等长沙市附近的村镇,建起了“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山庄、垂钓中心……它们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珠,撒落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幸福城市的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