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荟萃的长沙白果园和苏家巷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名人荟萃的长沙白果园和苏家巷

原标题:名人荟萃的长沙白果园和苏家巷

文丨陈先枢

长沙市芙蓉区白果园、苏家巷片区的“有机更新”历时三年,今已竣工开街。本着“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 的“三留”原则,整个片区极力彰显古近代名人荟萃的特色,老公馆和新民居相混杂,既古香古色,又前卫新潮,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和谐的大融合。

白果园南起人民西路,往北呈“Y”型,东西两向均斜插至苏家巷。小巷弯曲,又呈不规则的“S”型。白果园为长沙市仅存的四条古麻石街之一,2004年就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把人们带回清末民初年代。

白果园,因原街口多栽种白果树(又名银杏)而得名。在这条长仅300米、宽仅3米的小巷里,布满着文物古迹。巷中“八大公沟遗迹”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遗迹,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变迁,弥足珍贵。 白果园古老的麻石路面之下为原长沙第七公沟所经之处,多年没有改造,每逢下雨,路面积水严重。改造工程结合麻石路面的整修,以现代化的排水管道取代古老的公沟。并留下了一段公沟遗迹,砌石栏保护,以作为永久的见证。

白果园原为旧式公馆集中区,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犹存,改造工程本着“保护原貌,以求其真”的原则,对部分破损外墙贴以青砖片,屋檐复以翘角。又更换了部分花格窗棂和石库门,厚重的黑漆大门镶上虎头铜环,挂上金色的匾额和门联,每栋房屋墙脚上都嵌上建造年代石碑。改造后的公馆有的租了出去,辟为高级餐馆,主打“公馆菜”,生意兴隆。

白果园33号为《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由毛泽东任主编。《湘江评论》虽只出版五期,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白果园21号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1948年程潜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与陈明仁将军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程潜公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辟为湖南和平起义历史陈列馆。

(程潜公馆)

另外,清末翰林、民国著名书法家郑家溉公馆,民国南北大侠杜心武寓所也在这条巷内。居住在白果园的这些民国名人,还有居住在白果园附近的陈明仁,真是名不虚传,有必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传奇人生。

程潜公馆,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后成为省粮食局宿舍。两层青砖楼房,内房为砖木结构,二层有走廊和木栏杆。公馆外墙正中为石库大门。进门为宽大客厅,客厅高齐屋顶,坡屋顶上安有亮窗,用于采光。这里曾是程潜与中共代表商谈湖南和平起义相关事宜的接头地点之一。

程潜(1882—1968),字颂云,长沙府醴陵县人。出身耕读世家。18岁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开始了解中外时局后,决定弃文习武,l90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l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l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程潜到武昌,助黄兴指挥炮兵反攻汉口。失败后转往长沙。民国建立后任湖南军事厅厅长。护国战争中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取南昌、克南京,功勋卓著。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等职。

程潜工诗、善书法,著有《养复园诗集》等,曾被章士钊誉为一代钟吕之音,有“诗坛打虎将”之誉。1983年在由叶剑英元帅题词出版的《程潜诗集》题记中,赵朴初给予高度评价:“谁知三军帅,诗亦一代雄。”程潜早年的诗就气势不凡。1915年冬,程潜奉孙中山之命自日本回到上海,继赴云南参加蔡锷等所组护国军,并于1916年2月1日被护国军任命为湖南招抚使,7月至长沙,作《季夏至长沙》古诗,前八句云:

夷弈席雄勢,残毒除异己。

作意贼人群,积谋紊国纪。

义旗举天南,我行越万里。

受命抚一方,扬旌返桑梓。

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长沙府醴陵县人。出身农民家庭。1924年入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第一队学习,9月转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队。1925年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即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立下战功,成为黄埔生中的佼佼者而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几年后晋升为师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参与对日作战。在1938年江西九江抵御战、1940年血战昆仑关和1944年滇西中缅边境的腾冲、松山、龙陵、回龙山战役中,曾率部给予日军以重创,被称为“能战之将”,晋升为军长。1947年5月中旬,陈明仁坚守四平,获蒋介石“青天白日”勋章,升第七兵团司令,旋被陈诚倾轧而撤职。1948年陈明仁复任第一兵团司令。

1949年2月,陈明仁将军从武汉移师长沙,住在离程潜公馆仅百米的耕耘圃。程潜、陈明仁都是醴陵人,两位老乡对湖南和平起义很快达成了默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8月4日下午,陈明仁与程潜一道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广州政府”。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仍任司令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可惜耕耘圃陈明仁公馆早不在了。

郑家溉在白果园的公馆,名筠园。房屋结构与程潜公馆差不多,进门为高大厅堂,二层有走廊和木栏杆。郑家溉(1873—1944),清长沙县尊阳都人,字从耘,生于官宦、私塾世家。曾祖父郑敦谨为晚清刑部尚书,有“郑青天”之称。父郑业楷,是位老秀才。郑家溉在科举应试中,一连15次不第,直到29岁才中秀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定居北京。1934年郑家溉居北京时,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劝其出任“尚书府大臣”。郑家溉厉声吼道:“苏堪(郑孝胥字)昏溃,清室岂可复兴?日本岂可与之为友?这等卖国勾当,何为污我。”高风亮节,毅然携眷南返。

嗣后郑家溉居长沙白果园,名公馆为筠园。郑家溉返乡归隐后,除与余嘉锡、高阁仙、杨树达、王啸苏等学者交往甚密外,与一切朝野显贵不相往来,而平日与市民相处融洽。有时到长沙城内卖文鬻字并乐于应书法爱好者之请,为写各种书体的联幅。当时,郑书对联及大字招牌,在省会长沙及各处名胜到处可见。他对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局十分忧虑,曾在长沙天心阁撰写楹联:

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

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

1944年6月18日,长沙失守,百姓纷纷逃难。郑家溉避难湘乡,寄居在七宝峰下胡玉麟家。21日,湘乡沦陷,日寇于8月27日闯进胡家,强迫郑家溉出任维持会长。郑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日军用刺刀对准他的胸膛,气势汹汹地说:“不同意,就只有死。”当即将他押往新桥附近的日军司令部。当走到檀树塘边时,郑家溉一个箭步,纵身跳入塘中。日寇朝塘中扫射一阵走了。第三天,遗体浮出水面,被当地农民打捞上来,掩埋在对面小山上。后归葬故里。

新中国成立后,李维汉代表中央统战部写信慰问其家属:“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中有家溉老先生在内。”2009年,在对湖南烈士公园纪念塔陈列室重新布展时,增添了郑家溉的肖像和生平事迹,供人瞻仰。

白果园31号公馆,今为一主题餐厅,因其包厢别致,天井内有古井,菜肴别有风味,以致一位难求。但食客中,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30年代此处曾为“南北大侠”杜心五的住处。

杜心五(1869—1953),原名慎愧,湖南省慈利县人。少习武术,后走镖西南各省。1900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先后任宋教仁、孙中山保镖。辛亥革命前回国,曾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佥事。后弃官归隐,当了青、红帮的“双龙头”。1935年,杜心五住北京榆钱胡同。日军入侵华北后,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企图诱掖杜心五组织“普安协会”,赠予杜200万元日本正金银行支票。杜严词拒绝并撕毁支票。土肥原遂派特务监视,杜处境险恶。后来在青帮弟子帮助下,剃掉胡子,乘火车化装成司炉连夜逃到长沙,居于白果园他的徒弟李丽久的家中。久而久之,李丽久家被叫成了杜心五公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杜心五由于在全国武术界的声望和他曾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担任了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居长沙北正街西园北里20号(今49号)。

人民西路至白果园街口,新建小型古典园林,面积约400平方米,栽种白果、桂花等珍贵树木。小桥,亭榭,石凳,市民小憩于此,悠闲自得,使白果园成为闹市中的幽绝一景。小园东墙竖立大型仿铜浮雕文化墙,上雕与白果园紧密相关的两大历史事件图案,一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一为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领衔湖南和平起义。风云事件,震撼中国;历史画卷,辉映古城;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苏家巷西起黄兴南路步行街,东与白果园相接,其街名与一位宋代名人有关。苏家巷是哪一个“苏家”,可从苏家巷通往白果园的另一条小巷——“老泉别径”说起。“老泉别径”就是白果园西向斜插至苏家巷的那条小巷,今街名也称“白果园”,有机更新项目将其称为“西百果园巷”。“老泉”,宋代大文豪苏洵之别号也。

苏洵(1009—1066),四川眉山人,早年受知于欧阳修,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载,苏洵不谋仕途,辞不应试,因才气名大,后为宋仁宗启用,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他最大的官只当到文安县主簿。典籍上尚未查到苏洵到过长沙的记载。但他的儿子苏轼是到过长沙的,苏轼每到一地总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苏轼在长沙还写有《题潭州徐氏春晖亭》诗: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尽倚栏。

穿竹鸟声惊步武,入帘花影落杯盘。

勿嫌步月临平圃,好问乘槎向海滩。

胜概直应吟不尽,凭君寄与画图看。

可能是长沙人对苏氏父子太喜欢了,才产生了苏洵也到过长沙的传说。相传苏洵来长沙后择白果园北侧的一条陋巷建起宅第,于是有了苏家巷。他又在宅第后院开一小门,直入狭窄的岔道,去白果园探幽寻趣。日子久了,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民国时期长沙城地图上还有“老泉别径”之街名。

到近代,众多名人或慕“苏老泉”之名,或因苏家巷靠近商业繁华的南正街和坡子街,居家条件得天独厚,纷纷入住苏家巷。如道光间云贵总督贺长龄、道光间两淮盐运使黄冕、同治间湖南巡抚刘崐、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清末民初藏书家版本学家叶德辉等的公馆都曾在苏家巷。

建筑复原了历史步道的“形”,一批曾掩埋于街头巷尾的文化碎片被重新拾起。凡能确定故居原址者,都以适当形式进行标记。白果园至苏家巷口的一处老屋是清代进士贺长龄的故居,飞檐翘角下,彩绘上精致的松竹、菊梅,外墙嵌上了“贺长龄故居”的碑刻,进门即可看到贺长龄的生平简介。一块小小的碑刻,一则短短的生平,却大大丰富了苏家巷的文化内涵。

(贺长龄故居)

贺长龄(1784—1848),字耦耕。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人。嘉庆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道光以后,先后充任江西、江苏、山东、贵州等省地方官。官至云贵总督,为清朝廷掌管西南之重臣,亦是嘉道间湖南经世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集孔孟语,自题堂联云:

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同治间湖南巡抚刘崐和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的公馆原址都位于苏家巷原省粮食厅大院内。现在粮食厅大院也“更新”了,复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苏式风格。大院内有一栋苏式公馆还成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崐(1801—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省景东厅人,道光进士,同治皇帝的老师。历任翰林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刘崐70岁引疾乞休后仍寄居长沙, 87岁高龄病逝,长眠于长沙河西学士桥。

刘崐一生廉洁,虽居高官,却买不起住宅。他在苏家巷的住宅还是学生曾国荃为其购买的。原来咸丰二年(1852)刘崐留任湖南学政时,曾国荃考取优贡生,拜师刘崐门下。同治六年(1867)刘崐任湖南巡抚。就在这一年,曾国荃闻老师刘崐居无寓所,嘱人购得苏家巷一处四合院赠之。刘崐在这里品茗吟颂、论画读书,对学生所赠寓所十分满意。在其赠“四兄大人”的一副对联中云:

细捡茶经,朗吟橘颂;

闲论画舫,坐拥书城。

李朝斌(1824—1894),字质堂,善化县人,行伍出身,初隶长沙协标。咸丰四年(1854)入湘军水师。后在九江、安庆诸战役中,以配合陆师攻占要隘有功,累迁至总兵。后领太湖水师,守上海,攻苏州,授江南提督。同治间由苏州移驻松江。光绪初曾节制江南水师和外洋兵轮。后以病归乡,居长沙苏家巷,卒于家,葬长沙河西马家河。李朝斌虽为武将,但也附庸风雅,他曾摘苏东坡句撰居室联,联云:

瓦屋寒堆春后雪;

峨眉翠扫雨馀天。

苏家巷有的宅院还成为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如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就常光顾黄冕的“宛园”,其《晨过宛园五首》中有“密竹都含露气香,绕池三五好垂杨”之句。黄冕(1795—1870),字服周,号南坡,长沙县白沙乡梁家塅人,商人兼官员,曾官两淮盐大使,治淮扬有政声。《清史稿·黄冕传》载“冕仕宦初为陶澍、林则徐所知,晚在籍为骆秉章所倚任。时称其干济,被谤亦甚云。”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围攻长沙,黄冕积极为防堵太平军献计出力。湘抚张亮基采纳左宗棠建议,向城内殷实富户借银充饷,黄冕慷慨借出银子四万两。

何绍基《晨过宛园五首》录二首如下:

猿叟晨兴气似孩,扶筇步向宛园来。

街头不见人挑菜,知是浏阳门未开。

密竹都含露气香,绕池三五好垂杨。

蟏蛸到处拦成网,怜汝通宵组织忙。

近代最后入住苏家巷的名人为叶德辉。叶德辉公馆怡园位于苏家巷至红牌楼(今黄兴南路的一段)路口,园内观古堂是叶德辉的藏书楼。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郋园,长沙人,祖籍苏州。其父在长沙坡子街开“公和”染坊,家道殷实。叶少时就读岳麓书院,21岁乡试中举,28岁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官吏部主事。然而他对仕途不感兴趣,不久就弃官归里,开始营造他的“观古堂”。时谓观古堂藏书“富甲海内”,是国内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1938年长沙大火中,连同叶氏《郋园丛书》板片及未刊遗稿,付之一炬。好在大火之前,叶的儿子已将观古堂大部分藏书卖给了日本人山本,今藏日本国家图书馆。观古堂的建筑规制已无考证。叶氏有《忆藏书》诗云:

四千馀册手常披,坐拥书囊作绛帷。

百宋千元犹有待,廿年一刻未相离。

别来似隔良朋面,乱后如同故国思。

记得铭厨留祖训,借人不孝鬻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