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成立“私人基金会”
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好像就是去年——我写过一篇小文,叫《人人都是基金会》,当时只是恍惚地觉得,其实这个社会,真正有活力的,是随机、零散而快速的资助——任何社会个体,无论手上有多少资源(智力、精力、体力、资金等),都可以随时成为社会公益的参与者和介入者。但那时候,我还是缺乏一种勇气,往前再走一步——想像一个更大的可能:假如有人信任我,把钱给我,让我成立一个“环保行动者私人基金会”,由我所协作的团队去资助中国各地随时起落的环保行动者,我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承担?
继续举“邓飞现象”为例。公众愿意捐款,不是因为对他所依托的公募基金会的信任,而是基于对他及他所组织的团队的行为方式的信任,然后,再由邓飞把这个信任进行再委托和分发给不同的挂靠基金会。某种程度上说,是邓飞在引导着基金会前行而不是基金会在引导邓飞前行。是社会资源进入“邓飞私人基金会”,再按照规则转投其他挂靠或者和协作的各公募基金会。这样的合作,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是自由冲撞的江湖势力,与保守呆板的正统势力,之间的妥协与平衡。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下班,我与一个同事一起坐地铁。这时候来了一个声音宏亮的老太太,她穿着朴素但声音强势,她站在我这个同事面前,要求他帮助她。理由是她有病,她老了,她需要做手术,她没有钱,她需要帮助。同事没有抵挡住她的“诱惑”,掏出了五块钱给她。这位老太太继续转向下一个人,开始其艰难却又颇为强悍的“公益募捐之旅”。
相信这样的经历在几乎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个社会,每天总有那么一两刻,会袭击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自己的“私人小基金会”,往公益的领域试着给出一点点能量。哪怕这过程可能受骗,可能无效,可能不会让自己从此高尚几分几厘。
自己有钱,随意出入与公益的各个关卡,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而一旦接受他人委托、社会信托,似乎就责任重大,重大到一个人不敢随意担当,需要规则来帮助分摊。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愿意接受众生的重托,把别人的资源,引导到自己开辟的渠道中增持放大,进而让公益的力量变得更有效那么一些,这过程究竟是资源吸附的过程,还是责任担当的过程?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容易成为困难的,恰恰是资源。一个人手上有几十块钱,可能可以很快乐地做公益。但一旦他手上有那么几十万元,可能其公益之旅就会被得相当的不轻松。一个人如果只是花自己的钱做公益,陈光标也好,成龙也好,王功权也好,谁也没有办法说他们什么,但如果一个人花别人的做公益,这中间的责任是不是就该因此变得更大?我一直没有想清楚。
但我看得更多的是公益行动者的筹资之困难,以及“资助不及时”、信任不到位,导致的公益幼芽无法萌发的惨案。很多事,其实不需要多少资金就可发动。很多事,恰恰是因为过度遵守规则把事情演砸。很多事,恰恰是因为太过于遵守规则而让公益冲动阵亡在孵化过程中。
在此,我大概已经想明白了。假如真的要成立一个“环保行动者私人基金”,需要几个条件:以个人名义注册的私人账号。简易而快速的财务来源和走向公示。“资金池”里的钱主要不是来自于我个人,而来自于各种社会力量。资助的流程不通过程序来实现,而通过平时在行业的持续观察中进行迅速的定位和把握。资助的意愿甚至不是来自于需求者的主动申请,而是来自于资助者的主动出击。资助的“评估”不通过行政报告的财务报告进行衡量,而通过其做事过程中的同步判断。资助错误的后果不由受资助者承担,而是资助者自己承担。资助的过程充满信任、协作、支撑、友好的氛围,相信资金只是对行动者完成其使命起到极微小的作用。
最后,资助的完成要对行动者或者说资源疏导者进行深切的感恩。如果没有行动者的付出和匹配、导流,再好的资金池也会成为“一潭腐烂而绝望的死水”。资源烂在手里,就和一盆煮好的补品,由于吝啬、多疑、贪婪、恐惧,而迟迟舍不得吃,最后通通馊掉,差不多。当我们花费巨大的代价处理掉这些一转眼间成为污染之物的“良好资源”的时候,我们应当对那些“让资源成为废物”的诸多规则,发出最猛烈的抨击和诅咒。
我不知道我想的这些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很多事,想一想总是可以的,尤其在当今,环境恶化已经到这么严重的时候,看到不少虚伪的基金会们,还在用规则来使劲把行动者推挡在门外的时候,我觉得,是该表达一下这个悲愤的理想的时候了。也许,这会带来又一个新的社会创新。简洁,明快,充满信任和期待。
当然,这样的“私人基金会”不是对被规则缠死的那些基金会的替代,而是对新空白区域的挖掘,或者说对愿意尝试这样做事方式的“基金会创新者”的鼓励和激发。甚至可以说,是对一个一直不被正视的“主流公益运行方式”的肯定和褒扬。在规则把大家快要圈养至死的时候,必须有一些富有生机的浑水冲入污臭的泥潭,让暮气沉沉的水面焕发新的生机。
“爱缠人的规则”只是社会运行的一部分。这个社会,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混沌。也许在中国以外的不少地方,“私人基金会”更为通透的泛滥。我几乎没去国外考察过,不太敢说,但我总觉得,在那些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这样那样的“私人基金会”,应当很发达,很从容,很自如。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