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口吃青年广州摆摊8年赚百万(组图)
口吃青年摆摊8年赚百万
1994年春节刚过,21岁的湖南娄底小伙谢宝峰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绿皮慢车。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第二年。谢宝峰发现,自己身边的亲戚和朋友,“百分之九十都去了广州深圳”。
谢宝峰当时在家乡做保安,月收入168元。他的妹妹在1992年去了广州,“在五羊新城珠江宾馆那里做服务员,那个时候一个月有700多元。我就想,我一个月才168元的工资,伙食费就要花掉100多块,剩下的买件衣服就没有了。”
带着出人头地的梦想,这个从小因为口吃而有些自卑的年轻人来到了广州。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0岁之前要赚到100万!”因为有些口吃的缘故,他给自己的定位:单干、开店。
也就在1994年冬天,谢宝峰在当时天河夜市几番考察过后,租了一个铺位,卖过玩具、服装,每个月的租金是一百来块。
“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除掉开支,一个月能赚100多元,和在老家时的收入相当。”虽然赚得不多,但谢宝峰还是很知足。几个月后,他发现沙河夜市人更多更旺,就搬到了那里。很快,谢宝峰就从街头摆摊的生计里,赚到了约五六万的“第一桶金”。1997年,谢宝峰花了1万多块钱,在天河村开了个店,卖影碟和外贸波鞋,一做就是3年多。认识同乡女子匡科英并和她结婚后,谢宝峰和弟弟分了家,鞋店基本上留给弟弟做,自己转行做起了早餐。
每开一家早餐店之前,谢宝峰会先去街面上观察附近的人流量和环境,为投资做好稳妥准备。这也迎来了他生意最火的阶段。
“最多的时候,我们同时拥有5个档口。”谢宝峰一个个数着,“杨箕村、冼村、共和路、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燕岭路也有一家。”其中生意最好的是杨箕村和冼村的两个档口,“一个月可以赚上一两万块钱。”
为管好这么多店面,夫妻俩请了将近30个员工打下手,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给店里供货。28岁时,谢宝峰终于实现了自己来广州时的梦想。
接连变故19年后重返街头
生活没能像夫妻俩想的那样继续下去。转折出现在2002年9月22日,谢宝峰和匡科英的第一个儿子小桂出生。
那时匡科英20岁出头,快分娩时,她没去大医院,选择了一家天河村的小诊所就近生产。“生了很长时间都生不出来,孩子的头卡住了,最后小孩是被诊所的人用手硬扯出来的。”
市儿童医院给出了小桂最终的诊断结论:出生时因窒息造成大脑缺氧,导致左脑脑细胞萎缩。表现在如今近11岁的小桂身上的症状就是:智力只相当于2-3岁的婴儿,不会说话、无法行走、右半身偏瘫,至今仍要穿纸尿裤。
那几年,匡科英每天都背着小桂去市儿童医院。“花上一整天打吊针、做针灸、电疗按摩等,每天费用将近700元,坚持了大概3年半,花费超过60万。”好在丈夫的生意还不错,“店铺赚的钱与小桂的治疗费恰好抵得住。”但此后,小桂的情况一直没有明显好转。
在两人欣喜地迎来第二个儿子的时候,档口也遇到难题。2002年左右,广州城市扩容带来大面积的旧城、旧村改造。2007年,杨箕村和冼村先后开始拆迁,共和路档口也被业主方收回。一时间,生意最好的档口都受到极大影响。“动迁前每天差不多3000元的收入,后期只有几百块”。
“档口的租金、押金都没有退回”,谢宝峰称,在杨箕和冼村的两个档口损失近10万元。而他在另一间档口转型做快餐店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加之两次进入股市因市场不景气也亏了不少。夫妻俩多年攒下的积蓄几乎耗尽。
去年3月,夫妻俩把位于燕塘的最后一个档口转让。“我做得没信心,不想做了。天天起早贪黑,也没赚到什么钱。”
拿着燕塘档口的10万元转让费,夫妻俩决定休息一段时间,并谋划一下未来。“本来想开一间小吃店,卖些炸鸡排什么的”,因启动资金不够,加上怕投资再次失利,当去年底积蓄只剩下3万元的时候,夫妻俩决定“稳”字当头,再次回到街头“当走鬼”。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