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农家父子传承“油菜梦”

2013年11月04日 10: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惠芳 胡宇芬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1月3日下午,沈昌健在油菜试验田查看,并作笔记。

35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写下的部分日记。均为本报记者陈惠芳摄

11月3日下午,天气转暖。

在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的一块油菜试验田里,沈昌健正在查看油菜的生长情况,并记在日记本上。他的母亲何秀英也在劳作。4年前,70岁的沈克泉永远离开了这块油菜田,留下了一个“油菜梦”。这个梦,已经做了35年。

子承父业。此时此刻,油菜离开花的季节还很远。没有耀眼的金黄,只有一片新绿。“油菜梦”不仅仅由金黄与新绿组成。优质高产,才是“油菜梦”的内涵。

“手中有个宝,开动脑筋搞。”

——油菜试验日记,写了23本

培育杂交油菜,是专家的追求,也是农民的追求。杂交出优势。如同袁隆平痴迷的杂交水稻一样,沈克泉、沈昌健钟情的杂交油菜,最终造福的是人类。

“克泉立言:手中有个宝,开动脑筋搞。”这是沈克泉1978年写在第一本“油菜试验日记”上开头的一句话。扉页上还用粗黑的笔触写了“一棵油菜的研究”7个大字。这样的笔记留下了23本。

父亲走了,留下了母子。“油菜梦”没有泯灭,而是更加旺盛。

“重用材料,播期9月16号,前4排7类,后一排5类。”这是沈昌健在自家的5亩油菜试验田里,为1株油菜育种材料写下的白色标记。300多株油菜育种材料旁,他立着300多张写满“暗号”的标记。

油菜田对面的山坡上,一座坟墓静静地矗立。“让我日夜守护这些油菜”。2009年,为研究杂交油菜发誓“不成功不剃须”的沈克泉老人去世,家人含泪遵从他最后的心愿。

离试验田只有几脚路,就是沈昌健的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两台用于冷藏种子的冰柜。天井里,摆满了装着种子的小盒子。

沈克泉发现野生油菜时,沈昌健还只有11岁。

沈克泉本是个养蜂人。花为蜜之源。每年4月底,当临澧的油菜花谢了,他就带着蜂箱到贵州山区去,让蜜蜂去采乌桕花蜜。养蜂人也是赶花人。

1978年6月8日,沈克泉的命运在这一天改变了。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进大山,观察野花野草的生长,考察蜜源,在无人种植的山坡上发现几株野生油菜,生长结构特别好,其根部有效分支发达……”

贵州高寒山区的野生油菜竟然开着花。想起常德大地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沈克泉仿佛捡到了宝贝,兴致勃勃地把野生油菜带回家乡播种。他梦想,野生油菜能在临澧生长、培育,成片成片地开花,他和蜜蜂都不用长途跋涉到贵州山区了。

其实,沈克泉不经意中犯了一个错误。高原与平原、丘陵,油菜花的花期本来就不同步。高原的油菜花开得要迟。将6月份开花的贵州野生油菜花移植到临澧这样的丘陵地带,6月份是保持不了花期的。

但野生油菜花带回了。沈克泉考虑的已经不是蜜蜂采蜜的问题,他要搞油菜研究,搞杂交油菜。

这不亚于一次长征。

让沈克泉欣慰的是,他还真没看错这3棵野生油菜。油菜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植物。要育出杂交油菜品种,只有雌蕊而雄蕊败育的雄性不育系即母本的改良和选育是关键。3棵野生油菜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

怎么保存野生油菜的优质特性,并在后代植株中延续?怎么让杂交油菜芥酸低硫苷低,高产又优质?这成了沈克泉的攻关难题。他四处托人买书,白天搞生产,晚上挑灯读。遇上难懂的技术问题,他一次次去农技站咨询,甚至带着沈昌健去高校院所向专家请教。没有专业分析仪器,他就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从1978年到2009年,反反复复的失败不下1000次。没有钱搞科研,沈克泉就借,就贷。“油菜梦”像门前的小路一样延伸着。

油菜绿,油菜黄,油菜梦

——研究成果如同油菜花开一样,灿烂田野

“油菜绿,油菜黄,一代接着一代上。”从“友谊3号”,到“沈油杂202”,“沈油杂303”、“沈油杂819”,沈克泉培育出了好几个杂交油菜新组合。2009年,沈克泉带着未圆的梦离世。“油菜梦”的接力棒传到了沈昌健的手上,义不容辞。

让优质高产的杂交油菜品种通过审定,是沈昌健最终的目标。为实现梦想,沈昌健研究油菜的生长情况,续写着油菜试验日记,一刻也没有停歇。

常德是我省油菜主产区之一。“‘沈油杂202’今年测产预计亩产达到25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排到全国前3!”澧县国家油菜示范园负责人李远华来信报喜。

试验田里,沈昌健的母亲何秀英还在忙乎。67岁的老人穿着雨靴,戴着草帽,刚施完肥,又拿着锄头松土。“儿子搞不赢,我帮帮他。”老人平静地说。

指着试验地里的油菜,老人给记者讲起了是如何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制出杂交油菜种子的。翻开沈克泉的第二本“油菜试验日记”,扉页上写着“何秀英1984”。

“我娘开始一点都不懂,完全靠自学。”沈昌健感慨道。

“油菜梦”是一个美丽的梦,也是一个复杂的梦。农民搞科研,搞杂交油菜,远比一群专家、一个团队要艰难。往后的路怎么走?沈昌健说,想找战略投资者一起干。

今年46岁的沈昌健正当壮年。也许,农家父子的“油菜梦”,两代人的“油菜梦”,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如同油菜花开一样,灿烂田野。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败育 油菜田 油菜育种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