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近年来台湾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3年08月30日 08:20
来源:中国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随着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相互了解也日益深入。1997年5月,在台湾举行了第一次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去年10月,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1998年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又在上海召开,包括38名台湾代表在内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和小学教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这次研讨活动是近年来台湾教育界来沪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上两岸代表通过专题演讲、论文发表、座谈、参观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综合两次会议研讨的情况及有关资料,对近年来台湾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概况作一介绍。

台湾地区自1968年起实施九年制“国民教育”,学龄儿童可免费接受国民教育至国中(相当于初中)毕业,1975年以来,学龄儿童就学率已达到99%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学教育在校舍建设、设施配备等方面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小学生均免试就近入学,由于不同地区、地段的学校教育质量已比较平衡,加之法制的约束,很少出现“择校”现象。1988年以来,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为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其主要领域和成果大致体现在学校教育实验、课程教材改革和师资培养三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实验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升学体制的影响,台湾小学教育仍普遍存在着偏重知识灌输、忽略人格发展的现象。在社会的呼号要求和教育界一些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近年来官方和民间(或称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有不少改革的尝试。影响较大的有体制内的台北市和台中市的教学与评量改进班、台北市的田园教学、台北县的开放教育等,体制外的有森林小学、种子学苑等。

教学与评量改进班原称现代教育实验班,最初出现在台北县,后扩展至台北市和台中市。这项改革实验是在影响很大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四一零教育改造联盟”的倡议和支持下,于90年代初开展的。其主要内容有:(1)小班教学,学生数在30人以内;(2)不准体罚,以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3)不密集考试,平时多采用观察、记录、作品活动等评量方式,重视多元、动态及过程的评量;(4)调整课程,采取幼、小衔接和大单元课程设计;(5)自主学习,注意个别差异,充实教学资源,试设学习区;(6)亲师合作,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善用家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开放教育1994年起在台北县的20所小学中试行,1996年推广至全县200所小学(全部或部分实施)。所谓开放,包括心灵、时间、空间、对象、资源、方法和评量七个方面的开放。这项改革提出的理念是:用智慧为教育松绑;爱、自由与尊重的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其教育策略是:(1)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情境,如布置温馨的校园,建立快乐的教学气氛,设计创意的空间,注意亲师合作等;(2)提供整适性的课程,如教材多元化、活动多样化、丰富课程内容、课表具有弹性等;(3)改进教与学的形态,如鼓励自主学习,交换上课地点,运用灵活的教法,实施多元的评量等。

田园教学1991年开始于台北市郊区的8所小学。当时因学区内人口外迁,生源减少,这些学校面临关门的窘境。于是8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向教育局提出,他们所在学校环境优美、又是小校小班,正可开展教育实验;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就正式开始了“田园教学”实验。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生态、人文社会、传统民俗技艺,并强调与当地资源相结合。这项实验试图将环境教育、乡土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本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个别化、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田园教学原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内实施,后逐渐融入一般课程和社团分组活动之中。

森林小学这项教改实验是由民间组织人本教育基金会倡导和支持,在台北县教育局合作下进行的。1990年始于林口镇,后移至汐止镇。现有学生60多人,全部住校。森林小学是人本教育基金会为实践以人为本的、爱与尊重人的教育而创办的。办学者提出:森林小学是反“假权威”的教育,反“知识膨胀”的教学,反“学校化”的学习;森林小学希望给孩子的是教育,而不是管教,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森林小学重视思考讨论与实作的教学。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包括了对孩子的尊重,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及对教师人格特质的期望。教学实践中十分强调启发、鼓励、引导孩子学习,包括学习思维的过程和容忍异见,并在孩子坚持己见时,给予犯错的机会,而让时间和教化予以改变。

种子学苑原称毛毛虫亲子实验学苑,是由几位不满学校教育现状的孩子妈妈于1994年2月所创办的,属于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和台北县教育局合作的“整合式教学实验计划”。1996年,由新成立的儿童教育实验文教基金会承接实验计划,并改校名为种子亲子实验学苑。现在学生50多人。创办人主张,每位孩子都一定是独立的个体,成人必须虚心的学习如何了解他们,接受每位孩子的独特性,并协助他们发展向善、向上的本能,培养自由的心灵和能力。学苑在教育教学上,注重人格养成教育和个人的实际经验,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协同学习,没有分数比较,鼓励俭朴生活。在学苑管理上,家长为最高权力机构;教师依学苑办学精神自主决定教材教法;学苑生活的各项规划,由师生共同拟定。

这些年来,上述学校教育实验在台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推动了其它一些学校及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几所体制外的实验学校也由遭受非议、排斥到被接纳鼓励。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已由口号转化为教改实验。比较而言,几所体制外实验学校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但据介绍,这些学校的规模都很小,学生大都来自富裕家庭,许多家长以送子女出国留学为出路;因此学校教改得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升学体制的束缚,更能体现办学者的教育理想。

二、课程教材改革

为配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台湾“教育部”颁布了《国民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教学科目和周课时数。其后于1975年修订为《国民小学课程标准》,1993年再次修订完成,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至今。1993年的课程标准提出国民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为中心,培养德、智、群、体、美五育均衡发展之活泼儿童与健全国民为目的。”这一目标与1975年版课程标准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提法有所不同。1993年的课程标准设置了11个教学科目:道德与健康、国语、数学、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劳、团体活动、辅导活动、乡土教育活动。其中乡土教育活动为新增科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政治“解严”之后乡土化运动兴起的影响;道德与健康则是由原生活伦理与健康教育合并而成。

1996年,国小各科教科书也全面开放,学校可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教材,包括官方的“统编本”和民间编辑并经批准的“审定本”。

这套课程标准实施不久,由于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再次遭到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批评。其焦点集中在有关课程统整、连贯和衔接问题上,其中包括:(1)课程科目过多,知识划分支离破碎;(2)各科争夺课时,以致规定的上课节数几乎占满学生的在校时间(国小高年级每周35—36节);(3)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编订各行其是,缺乏纵向联系;相同观念出现于不同科目或年级时,横向联系不强。由此而造成学习内容重叠、脱节,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及学习效果不佳。

于是,台湾“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于1996年提交了一份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宜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整体规划,掌握理想的教育目标,订定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强化课程的衔接与统整,减少学科数目与上课时数。国中阶段合并地理、历史、公民为“社会科”,合并理化、生物、地球科学为“自然科”或“综合科”。国小“道德与健康”亦可与自然科、社会科或其他生活教育活动等合科。国小之团体活动、辅导活动和乡土教育等,应融入各科教学或学校活动之中,不宜单独设科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希望加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可以手脑并用、解决问题、适应变迁、适性发展。课程实施应与科技相结合,建立网络学习环境,并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国小学生应学习英语字母之辨识与书写。积极规划与预备国小学生必修适量英语课程。研议通过用音标系统之可能性,减轻国小学生国语、母语英语不同音标系统之负担。

针对上述建议,台湾“教育部”组成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发展委员会,着手规划新一阶段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并于1998年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课程纲要》,预定于2001年开始实施。新课程纲要提出,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向身心充分发展之活泼乐观、合群互助、探究反省、恢宏前瞻、创造进取的健全公民与世界公民”;应使学生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基本素养。

为达到上述目的,新课程构建了九年一贯的以培养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包括: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沟通表达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运用科技与资讯,规划、组织与执行,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产等。新课程将原有的16个学习科目合并为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能、社会、人文素质与艺术、数学、自然与科技、综合活动。

为减轻学生负担及配合五天工作制,新课程削减了课时数,以每年上课200天、每学期上课20周、每周上课5天、每节课上40—45分钟为原则。国小每天上课5—6小时,低年级每周20节。总课时数将分为“基本教学节数”与“弹性教学节数”两类,后者占20%,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配合新课程实施的各科教材尚待编写,目前台湾地区有十多家出版商参与教科书编写工作,各自组织编辑班子,力图争夺市场,人称“蔚为奇观”。

三、师资培养

台湾地区小学师范教育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台湾小学师资在1960年已由中等师范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学历层次提高到大专水平。1987年,又改师专为师范学院,培养大学本科程度的小学师资。现在台湾地区的小学教师普遍具有大学学历,并不乏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

1994年7月,台湾修订公布了新的《师资培育法》,其中规定:“师资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员之培训,由师范院校、设有教育院系、所或教育学程之大学实施之。”从此,台湾地区的师资培养打破了由师范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台湾地区有40所大学开设了46个教育学程,约有6000名学生选修。按规定,学生修满教育学分者,即中等学程和幼稚园学程26学分、国民小学和特殊教育学程40学分,就和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都具有成为教师的资格。(先经教师资格初检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实习一年成绩合格,经复检合格,被授予教师资格证书。)

小学教育学程的40学分中,必修与选修科目各占20分,其中必修科目每学一科为2学分,包括四类课程:(1)教学基本学科课程,选学4—6学分,主要科目有国语及说话、写字、儿童文学、普通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2)教育基础课程,选学2—4学分,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3)教育方法学课程,选学2—4学分,有初等教育、教学原理、辅导原理、班级管理、学校行政、教育测验与评价、教学媒体与操作等;(4)教育实习课程(包括各科教材教法),选学8—10学分。选修科目由各校自行开设。由于小学教育学程学分较多,开设的大学并不多。但从总体上说,师范院校和师范生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此外,新的《师资培育法》还取消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师范生公费制度,规定今后师范教育以自费为主、兼采取公费及助学金等方式。

公费生毕业后须至边远或特殊地区服务一定年限,自费生则可自选地区及学校。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对于台湾小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界内外一直多有批评,认为主要弊端仍在于小学教育受升学主义的社会传统影响过深,过分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

对于将在2001年实施的九年一贯新课程,有的专家认为设想虽好,但计划过于庞大,诸如课程纲要和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升学考试、行政管理等项工作能否在二、三年内协调完成,值得怀疑。如国小实施外语教学,并非越早越好,要充分考虑师资水平、教材教法、城乡差异、学生发展程度等条件的影响。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临时任务,未建立常设机构和完善的制度。教科书的编辑、审查和选用也缺乏完善的规划与健全的制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台湾小学教育的缺失,相当程度上是因社会价值观或其他制度等原因影响所致,但主要原因仍在于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偏差和专业智能不足,因此师资培育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行政院”教改会认为,为适应21世纪的特点与变迁方向,教育现代化应配合主体性的追求,反映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方向。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小学教育 教材教法 1975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