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长沙太平街贾谊故居:倚卑湿楚地引召湘人
位于长沙太平街的贾谊故居。图/记者陈勇
两千多年前,贾谊到长沙国任长沙王太傅,失落不已,认定自己“寿不得长”——他确实只活了33岁,“天年早终”。贾谊死后,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削弱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实力。班固对此评论说,贾谊虽然不至公卿,但“谊之所陈略施行矣”“未为不遇。”
“未为不遇”的还有贾谊的才气与见识。他的《过秦论》、《吊屈原赋》、《鵩鸟赋》、《治安策》一并为后人记住、推崇。
就文学创作而言,《吊屈原赋》与《鵩鸟赋》的影响深远,《鵩鸟赋》接续了屈原的“离骚”之风。
《鵩鸟赋》里还有老庄的“二元论”——“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缠”“水激则旱,矢激则远”——它们与贾谊故居一同化入湖湘文化。
贾谊故居管理处主任吴松庚说,《鵩鸟赋》是湖湘文化理性思维的源头。两千多年之后,《鵩鸟赋》入选“湖南九章”,实属情理之中。
潇湘晨报记者徐海瑞实习生赵林欢长沙报道
贾谊故居,湖南沅江贾家湾贾姓族人来故居祭祖,“来了两车人”。香火袅袅,钟乐和鸣,“后人们”齐聚于故居的青色屋檐下,例行祭祀仪式。
贾谊不是长沙人,但“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举办一年一次的祭祀活动。”年逾八旬的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离休干部贾纵云是沅江贾家湾贾氏族人,他说,各地的贾谊后人会来长沙,祭祀贾谊。
恍隔千年,谪居长沙、抑郁不得志的贾谊,可能并不会想到,他留在湖南的“后人”会如此尊奉他。他可能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篇《鵩鸟赋》,在湖湘文化中撒播出理性的种子。
卑湿楚地:他寻找到了知己,也努力思索生死命题
2013年5月,长沙太平街,贾谊故居。
故居院落静谧,长怀井清澈透明,橘树泛着绿光,鸟儿在故居瓦片上跳跃。《鵩鸟赋》的写成与鸟有关。贾谊贬谪到长沙后,一日傍晚,他端坐居所堂中,有“鵩鸟”飞入大堂,“止于坐隅”,立在他座位的旁边。
当地人以为这只鸟一旦到了谁家房子里,房子的主人必死。这让贾谊心生悲凉,“以为寿不得长”。于是他写出《鵩鸟赋》,欲借此赋“齐生死以自宽”,安慰自己。
悲戚贾谊,有着令人惋惜的遭遇。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刘恒由外藩入主长安。22岁的贾谊才华横溢,获文帝“超迁”,当了“太中大夫”,成为文帝的近臣。年轻的贾谊受到重用,招来群臣嫉恨。朝中权臣便以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毁谤之,汉文帝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谪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贾谊失意不已。
从长安出发,沿驿道,经汉水入长江,再入洞庭,然后溯湘江上达长沙。北边的汨罗,是贾谊的必经之地。
汨罗江畔,冷风萧瑟,头戴高帽的贾谊,手拿书扇,伫立遥想,他想到一百多年前“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在此投江,他将自己比作屈原,伤悼自己,写出《吊屈原赋》,感怀一百多年前的“知己”。
《吊屈原赋》是贾谊初到楚地时写成,《鵩鸟赋》是贾谊即将离开长沙时写成,两篇文章恰好构成他在楚地一始一终的两个节点。贾谊故居管理处主任吴松庚说,这两篇文章见证了贾谊思想的升华。相较《吊屈原赋》,三年之后写出的《鵩鸟赋》,表露出贾谊更为包容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这种包容与理性,恰恰与湖湘文化的特质相吻合,《鵩鸟赋》也因之开启了此后湖湘文化建构过程中的理性之门。
如今,贾谊故居的正堂两侧,分别挂着《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全文。卑湿的楚地里,贾谊曾在寻找知己,也在思索生死命题。
穷而后工:带着在长沙国的忧思,他写出雄文《治安策》
年轻的贾谊在朝中没有受到重用,来到长沙国之后却颇受重视。
贾谊在长沙的居所位于今太平街,是王(第五代长沙王吴著)的老师,出入王府(今五一广场)。他往返于居所与王府之间,这一线是西牌楼、药王街、黄兴中路,当年这一带是长沙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居所的选址可能与贾谊的长沙王太傅职位有关。按西汉初的官制,地方藩王的太傅由中央任命,是中央驻地方的代表。贾谊是中央派驻长沙国的代表。居所靠近长沙国藩王的核心,也是为了方便监督长沙王国政。
当时,长沙国南临南越国,双方边境战乱频仍。西汉朝内政治并不稳定。贾谊的出现,并没有让长沙国内政变得微妙,他可能与当时的长沙国丞相利豨建立了良好的私交。
马王堆三号墓主是利豨,他的墓出土了大量帛书与地图,吴松庚说,这些帛书与地图,很可能是贾谊送给利豨的。
但贾谊并不快乐。他在长沙国的最后几年里,创作了《鵩鸟赋》,赋中仍可看出他谪居江南的感伤,怀才不遇、身心疲惫、前途未卜的心境。
穷而后工。贾谊写完《鵩鸟赋》不久,就被调任梁怀王之子的太傅,从此离开长沙。此后,他在梁地写出《治安策》。毛泽东说,《治安策》是西汉第一雄文。
吴松庚认为,贾谊虽因不得志而至长沙,但在长沙期间,他仍勤于政事,除稳定长沙国政局之外,多次上疏文帝,写出《谏铸钱疏》。“长沙国的任职经历让贾谊的政治主张日趋成熟,也丰富了他的理论体系,这些经历也成为贾谊文章内容转变的枢纽,也是他离开长沙国之后写出《治安策》的必然原因。”湖湘文化也因而打上了正道直行、位卑仍忧国的历史基因。
反哺后世:贾谊的理性,成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
贾谊不是湖南人,湖南却是“屈贾之乡”。
“太傅在长沙,人至今习知之。”明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湖南人李东阳说。明朝以来长沙地方政府先后为贾太傅祠重修有7次之多。
包括清代帝师湖南人王闿运在内的文人墨客,对贾谊其人、其故居、其祠庙的咏怀、瞻仰和凭吊者不绝,仅《长沙贾太傅祠志》中所录的就有两百多首诗歌。“贾谊的思想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湖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陈羲明说,“贾谊与屈原相比,屈原的浪漫,贾谊的理性,展现出贬谪文化的多元特征, 同时也成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
曾流寓湖南的杜甫是诗文中论及贾谊最多的文人,其现存的1400多首诗作中,专咏贾谊或涉及贾谊的有20首之多。“忧患使包括贾谊在内的贬谪人士关心天下的苍生,关心黎民百姓,关心民族社稷的命运。”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说,这是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一种忧伤、一种悲伤、一种终极关怀,他们对后来的湖南人影响深远。
曾国藩曾游贾谊故宅,并留下诗文赞誉贾谊。“汉朝公卿忌贾生”“千古奏议,推《治安策》为绝唱”,贾谊为“执着的才子”。1975年,毛泽东说,读了十几遍《鵩鸟赋》,“还想读”。他一生中对“贾谊”的论述达10处之多,诗歌《七律·咏贾谊》中说:“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当代, 以王跃文等为代表的“官场作家”,也能看到忧心时政的贾谊之魅。
陈羲明的三缘堂就在太平街。从堂前向南,百米之外,便是贾谊故居。贾谊邻居,羲之走狗——这是挂在三缘堂外的一副自书对联,在他的书柜里,贾谊的著作摆在显眼的位置,闲时总会翻开品读。
专家点评
贾谊为湖湘文化注入贬谪基因
《鵩鸟赋》的序文中,贾谊交代了其所关心的两个问题:以贬谪为中心的穷通、祸福的思考以及关于命运、生死的探讨。
宏大的命题,在贾谊的论述中,却显得驾轻就熟。这与以往贾谊文章中的或严谨、或悲悯的氛围有所差异,而这种变化则源于他在长沙的客观经历。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认为,《鵩鸟赋》蕴含着贾谊的老庄二元论思想,当时的楚地道家思想盛行,成为湖湘理学繁盛的思想先导。在贾谊的政治思想体系中,礼法观具有重要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说,《鵩鸟赋》是湖南贬谪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根植于湖湘文化之中,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在其之后,柳宗元、杜甫、宋之问、陆浩然、张九龄、刘禹锡、王昌龄、韩愈、秦观等,这些贬谪湖南的文学大师,为湖湘文化注入了鲜明的贬谪基因。《鵩鸟赋》作为湖湘理学的思想先导,湖南贬谪文学的发端之作,孕育并丰满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入选湖南九章实至名归。记者徐海瑞
闹市之中,守卫城市文脉
安徽女生董宛如能够流利背诵《过秦论》。这是在进入中南大学前,高中语文教学对她的基本要求。
通过《过秦论》,董宛如认识了贾谊。对于很多人来说,传世文章成为他们认知古代文人的一个基本窗口。
值得长沙人庆幸的是,他们能够在文章之外,找到贾谊生活的具体痕迹。如今,重修之后的贾谊故居隐于闹市。故居之内,长怀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依然安静而祥和。
贾谊故居,在迎来送往之间,向世人讲述了一条长沙的城市文脉。以故居为中心,历朝在长沙所设的城市官邸,均在方圆千米之内,由此向外扩展,构成了千年不变的城市中心。
湘江与长沙,带给贾谊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这座城市的文学面貌,也在此之上不断生长,并带有抹之不去的“贾氏遗风”。
西汉至今,历经2000余年。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正在遭遇从未有过的生存挑战。尽管如此,发自贾谊的文学脉络从未中断。在人们心底,文学的启蒙功能,依然生生不息。
正如80后作家郑小驴所说,“在喧嚣之中,回望历史,观察时事,甘守寂寞,这是当代作家当有的精神,也是千年未变的文人传统。”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