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湖南应适宜开发地下水资源投入抗旱
湖南正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旱灾
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旱情已波及湖南省107个县市区,造成境内687条溪河断流,556座小型水库、11.4万处山塘干涸。现在,蓄水量正以每天1.8亿立方米的速度减少,与此同时,土壤含水还在加速蒸发。
工程抗旱能力待释放
能否应对大旱考验,首先取决于水利工程。今年发布的《湖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显示,湖南省拥有水库总数14121座,总库容530.72亿立方米,占全国七分之一。
总量并不算少的水利工程,其抗旱能力究竟释放得怎样?
在该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区,今年已比往年多承担了40%的灌溉任务。当地通过科学调度水源,已帮助周边100万亩农田保收。
但在其他多个城市,形势却不容乐观。据地方媒体报道,在水利资源丰富的慈利县,当地村民为防范洪灾,汛期不敢将水库装满水,导致旱灾来临时,水库可调度资源供应不足。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景保告诉记者:“由于保守防洪,许多水库在汛期弃水,在汛后又无水可蓄,造成大量洪水资源的浪费。”他建议,应在汛期中合理制定分期水位,使大型水库的动态汛限水位适当提高,让水库提前进入正常蓄水期。
发电还是防灾,是水利工程面临的另一考验。据统计,湖南共有水电站4467座,不少已开始停止发电保灌溉。在该省小水电强县——汝城县,自7月中旬起,在不影响群众生活用电的前提下,163处水电站中已有将近110座暂停发电;而另一大灌区——欧阳海灌区也停止发电。
值得庆幸的是,湖南省还未出现大面积停电。这意味着“停发电保灌溉”的思路尚有潜力可挖。
应加强“小农水”工程
前述《公报》显示,湖南省年农业用水量217.57亿立方米,占全省经济社会年度用水总量的62.2%。农村供水工程多达508.97万处。如何才能利用好现有的农村供水工程,保证农村用水?
刚调研旱情回来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谢小立表示,根据水分平衡来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抗旱的根本出路,因此,应对耕地利用格局进行科学配置。目前我国已在推行的、针对小范围调水的“小农水工程”有利于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应大力加强。
“小农水工程”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简称,主要指山塘等小微型水源工程和小流量灌排工程构成的体系。该工程自2009年由我国财政部、水利部推动,在县一级实施建设。
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按上述工程要求,在山区丘陵区应重点发展“五小水利”,即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以配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而在湘北洞庭湖平原水稻主产区,则应重点进行渠系工程配套改造,推广“控制灌溉”技术。
株洲县双江村的“小农水工程”主要就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该县水利局副局长田红军介绍,通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有效减少沿途渗漏和蒸发损失,大大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比渠道灌溉节水30%,保证农田的即时充分灌溉。
另据记者了解,还有不少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成果可以利用,比如畦灌、喷灌、微灌等,可以提高灌溉效益,达到抗旱减灾的效果,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向“天”“地”要水宜科学适度
湖南省地下水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年平均可补给资源量为461.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8%。初步估算,如将这些地下水全部加以利用,可满足两个湖南省的农业用水需求。
记者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该省已组建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拥有挖机104辆、打井洗井设备515台(套)、移动水泵10977台(套)。在今年这场特大旱灾面前,这些设备几乎全部上阵,向地下要水。
地处湘西山区的邵阳市隆回县,村民就从一口荒废30多年的老井里,打出了救命的水,满足了1000多人的饮用水和10多亩灌溉用水需求。
李景保表示,湘西主要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地下水资源充沛,可通过打井开发地下水资源。不过,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致地质灾害等问题,仍应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利用。
气象部门也已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多次人工增雨作业。据最新统计,湘西北、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已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130余次,累计影响面积约7650平方公里。
但人工增雨需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如赶不上“天时地利”,也无力助阵抗旱。至于跨流域调水等更大的“动作”,由于牵涉多地多系统运行,社会总成本过高,需视天气情况和灾情发展作出决断。这有赖于气象部门的科学监测。
据8月10日的气象干旱监测表明,湖南中旱以上土地已达19.1万平方公里。当下这场科学抗旱战能否跑得过干旱?仍有待考验。(成舸 通讯员张婷婷 尹文秀)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