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芷江受降八年抗战宣告胜利

2013年07月07日 11:10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巍 王浩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冈村宁次派出降使 递交日军投降文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蒋介石钦定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全权处理受降事宜。1945年8月21日,日军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之命,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的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始于宛平卢沟桥,终于芷江七里桥。

1945年8月21日11时,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乘坐冈村宁次专机,抵芷江上空。11时25分,日机打开舱门,今井武夫缄默无语,面带戚容,走下飞机。在中方人员引导下,降使坐上中间插有白旗的两辆车,在驶向空军总站宿舍长约两公里的路旁,站满了中美两国军民,欢呼胜利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审判战犯”、“严惩战争罪犯”。一路上百姓敲锣打鼓,唱歌跳舞,鼓掌声、鞭炮声经久不息,今井武夫一行人汗流如注,面色惨白。下午4时,日本投降礼正式开始。中方代表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将萧毅肃,美方是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准将柏德诺,日方是中国派遣军总参谋副长少将今井武夫。芷江受降历时3天,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的投降文件,包括日本派遣军总陆、海、空兵力部署图表。并在全国指定16个受降区101处地点接收日军缴械投降,将降书签字地点定在南京。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举行。

一纸降书出芷江

芷江,一座小城、一间小屋、一面牌坊,却浓缩了一部历史。

1945年8月21日,因侵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到芷江乞降,而让芷江成为闻名于世的“受降城”。我们冒着大雨坐上了从怀化到芷江的长途汽车,经过两个小时在盘山道上的颠簸,来到了距芷江城还有3.5公里的七里桥,以无比自豪的心情走进“侵华日军投降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门额上,有大理石刻“凯旋门”三个隶书大字,大门两边有4个象征胜利的V字。走进大门,迎面耸立着一座大理石雕砌的“受降纪念坊”。坊高8.5米,为四柱三拱门“血”字型碑坊,正南北向,青砖砌就,水泥为底。坊上有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题的楹联。这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世界称为“中国凯旋门”,或“中国第一血”。

站在偌大一个“血”字前,凝望着纪念坊记者不禁眼前模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的旋律又激荡心胸,卢沟桥的炮声又在耳旁轰鸣。3800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凝聚成这个大大的“血”字,它是一段沉重的民族灾难史和抗争史的真实写照。

沉思默想中,记者从凯旋门下走过,拾阶而下向左侧步行50多米,便是一排黑色鱼鳞板式双层木结构平房,这是当年中美航空联队的俱乐部,也是当年的受降会场旧址,建于1938年。正中为受降堂,会场一切如旧,正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画像前陈列着当时的桌椅等原物,并标出了各代表所坐的位置。时隔多年,油漆已经脱落。会场灰暗的墙壁、白色的桌布简朴而庄重。在案台前两米多的地方摆着四张黑色的椅子,是为日方投降代表而设的。1945年8月21日下午,中国陆军总部要员、各战区长官及中外记者一百多人环坐左右,今井武夫及随员等败军降使,一扫往日不可一世的狂妄,木然进入会场。正是“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会场右侧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左侧为陆军总司令、中国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办公室。据该馆的李副馆长介绍,日本投降那天夜里,芷江全城张灯结彩,到处扎有写着V字的牌楼,彻夜鞭炮轰鸣。

记者站在会场前廊举目前望,100多米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展览馆”。它是1995年8月建成的。此馆外形构思精妙。走进展览馆,记者看到馆内分上下两层,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个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前苏联、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多件。陈列文物之珍贵,资料之齐全,内涵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其中资料展览室共陈列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庆典、瞻仰、建设、评价芷江受降等活动内容。据李副馆长介绍,受降城以它特定的历史内蕴和文化内涵,吸引每年20多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访问。

芷江机场见证日军最后疯狂

清晨,我们冒着细雨来到位于芷江城东1公里处的机场(中美前进机场旧址)。站在这个二战中威名远扬的机场中间,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已是一片原野。细雨中远山轮廓依稀可见,机场里散落着几个直径两米、长三米,过去修机场时压路基用的大石碾,从那伤痕斑斑的碾身,似乎窥见到机场经历的无数次战斗洗礼。

据当年在机场给美军飞机加油的孙正炳老人回忆,抗战时期,鉴于芷江的地理位置,国民党政府从湘西十余个县征集3.5万民工,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兴工赶修机场。机场边放着的石碾,每个重30吨至40吨,修机场时,由100多人拉动一个,一寸一寸滚压机坪。1942年芷江建成了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也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能起落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机场,成为抗战时期重要军用物资集散地,自然也成了日机重点轰炸目标。1943年后,日机每天都要轰炸芷江一次,最多的一天轰炸20多次,城区百姓死亡近千人。1944年6月后,机场容纳了几个飞行大队在内的500多架飞机,空军部队多达6000人。战斗最激烈时,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芷江机场腾空而起……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空军“飞虎队”也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击落敌机2600架。1945年4月上旬,日暮途穷的日军,调集8万人发起以摧毁芷江机场为目的、企图打开西南通道的“芷江攻略战”,中方以何应钦为总指挥,调集20万人马布防雪峰山脉,双方展开惨烈的拉锯战,史称“湘西大会战”。激战两个月,中国军队大获全胜。

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侗族聚居区唯一的机场,芷江机场一度“退役”。今年3月1日下午,伴着阵阵轰鸣声,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芷江机场降落,让这个“退役”半个多世纪的机场重新启用。今年下半年,新的芷江机场将复航。根据规划,新的芷江机场将首批开通怀化—长沙、怀化—广州、怀化—深圳三条航线,以后逐步开通至北京、上海以及福建、海口、重庆、昆明、桂林等方向的航线。

目睹日军投降场面,当年在机场修路的老人彭双桥回忆———日机在空中绕三圈后降下白旗

今年92岁的彭双桥老人,是芷江县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老人不但经历过淞沪会战和长沙会战两次大型战役,还亲眼目睹了日军当年投降时的情景。

一进大院,满脸白色胡须的彭老便风风火火走出屋,笑着伸出了双手,向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虽已年过九旬,可从彭老的身体和精神面貌上看,却很硬朗。老人开门见山道:“你们都是远道来的记者,时间宝贵,想从我这里了解什么,尽管问,我一定积极配合。”彭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爽快的语速让记者吃了一惊。提起当年抗战时的情景,老人神情立即严肃起来,接着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1936年夏,在家排行老三的彭双桥主动从军,不久便被带到了河南广山县军训,练习射击、格斗、刺杀等军事项目。次年,日军攻打上海时,彭双桥所在部队从河南赶赴上海参战。8月13日上海失守,彭随部队撤退时被日军前前后后围了三层,当时双方经历了几天几夜的恶战,他右腿中弹受伤,被战友们掩护才得以保住性命,后来被部队送到了长沙医院救治。半年后,腿伤刚刚痊愈的他又主动提出回到前线,还当上了班长。就在日军第三次攻打长沙时,彭双桥率领战友冲出重围,欲血杀敌,最终只剩下了8名战友。就在部队撤退到一村屯时,凶惨的敌人竟然用枪押着老百姓,有的日本人挥刀一个劲地往老百姓身上乱扎。彭双桥气愤万分,举起枪拼命向敌军射击,一阵枪林弹雨后,彭双桥突觉脑后一痛,嘴里冲出热乎乎的东西,接着就失去了知觉。后来,在衡阳医院他才得知,敌人的子弹从他的脑后射进,从嘴里射出,力量之大使他失去了四颗门牙。万幸的是,这颗子弹并没有伤及他的大脑,半年后,彭双桥退役回到芷江,被征修建芷江机场。

经历了两次大战役,彭老最终回到了家乡芷江,在芷江机场做起了修路工作。1945年8月的一天,芷江人民突然听到广播,称日本人要投降了,大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自发买鞭炮庆祝。15日那天,彭老正在机场上班,看到上空飞来一架日军飞机。他说:“只见日军飞机在空中转了三个圈,接着就降下两面白旗。”那一刻他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

81岁的孙正炳当年在芷江机场担任机械师我给“飞虎队”战机加过油

记者在七里桥一带沿路打听当年曾在芷江机场担任机械师的孙正炳老人时,大家都争着引路,到了芷江后,记者得知,孙老听说记者从哈尔滨专程来采访他,备受感动,让家人把他接到了城郊的亲戚家,等待记者的到来。见到记者,老人笑着说:“当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空军地勤,为战机加油,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打日本鬼子。”

1942年,18岁的孙正炳凭借着高小毕业文凭,报名参加了芷江机场空军地勤组,当时他担任机械师工作,主要工作负责战机、运输机、轰炸机等加油和养护。由于芷江机场的特殊位置,日军飞机曾多次轰炸机场附近民宅,整个县城被炸得破碎不堪,许多伤者浑身都流着血,有的人连肠子都露了出来,邻居家的唐老太婆怀里还抱着孙子,没来得及跑出屋就被炸死了。看到这些情景,全县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几天内,就有100多名青年到机场做服务工作。孙正炳所在工作组一班有十余人,昼夜为飞机加油,由于当时设备条件有限,加油时随时都可能受伤,他的手指就是当年加油时致残的。就这样,他一直在机场做地勤工作,一干就是3年,期间仅回家两次。直到日本投降那天,他们全体工人都在机场内看到日机投降时的场面。从那以后,他们才重新回家建设自己的家园。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芷江 受降 胜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