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专访《地心引力》视效总监:一个长镜头要做几个月

2013年11月21日 09:44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扭腰客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乔治-克鲁尼与桑德拉-布洛克在《地心引力》片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特效团队为阿方索-卡隆量身打造的巨大灯箱

凤凰网娱乐讯(采访/编译扭腰客) 美国时间10月4日,阿方索-卡隆筹备多年的《地心引力》在北美公映,片中瑰丽浩瀚的太空场景、演员动人心弦的卓越演出、令人身临其境的3D视效不仅令该片获得公众的支持,而且还获得媒体盛赞。11月19日,这部被中国影迷们寄予厚望的影片终于在内地正式公映,铺天盖地的好评中,绝大部分字句都在集中渲染其出色的视效。为方便普通影迷们更亲近、更了解这部电影(尤其视效部分),凤凰网娱乐独家专访了影片的视效总监蒂莫西-韦伯先生(Timothy Webber),旨在揭秘该片出色视效背后的轶事与趣闻、艰辛与努力。

在受访中,韦伯先生披露了不少令人震惊的细节:《地心引力》自2010年开始筹备,光前期特效准备就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为满足导演阿方索-卡隆偏爱长镜头的“特殊嗜好”,特效团队不惜用好几个月的辛苦去换取一个完美的长镜头;为了模拟“人在太空”的拍摄条件,特效团队与摄影师一起为影片量身定制了一个巨大的灯箱……而在访问接近尾声时,韦伯先生特别提到:特效从来都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唯一决定因素,只有将故事、摄影、调度、表演等多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拍出真正卓越的影片。

像蒂莫西-韦伯这样的特效业人士都认为:对于《地心引力》来说,视觉特效的确是影片吸引人的要素之一,但不应成为唯一的亮点。也许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渐壮大,中国影迷们终将放弃对“视觉特效”的顶礼膜拜,发行方和媒体界也不必在阿方索-卡隆的电影海报上,公然搬出詹姆斯-卡梅隆摇旗呐喊。

访谈实录如下:

凤凰娱乐:这是卡隆的第一部3D影片,他是从什么时候跟你说他决定做成3D的?据说他就影片拍摄采用什么技术考虑了很久,这是你们反复探讨的结果么?

蒂莫西-韦伯:其实在2010年,也就是我们第一次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他想把《地心引力》拍成3D的,但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个领域对他来说等于是一个新世界,他之前也从未接触过,不过显然他自己早就考虑清楚了——《地心引力》应该拍成3D。关于电影实拍时究竟采用干什么技术,我们大概讨论了有一年之久,其中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是在准备影片拍摄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卡隆还在继续修改、细化剧本,更多跟特效有关的问题其实是在拍摄和后期解决的。

凤凰娱乐:你之前就曾与阿方索-卡隆合作过《人类之子》,那么当你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会对影片的视觉效果给出具体的建议么?如果意见不一致,你采取什么方式说服他?

蒂莫西-韦伯:阿方索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他意志比较坚定,他不会说“要是这个做不下去了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吧”,不会。他会按照既定目标持续向前推进,直到(影片)能达到他所认为的最佳效果,(所以)基本上我们不会有太大的争执,一切都是按照计划一步步完成的。

凤凰娱乐: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曾经抱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但很明显特效的功劳要远远超过电影,对此你怎么看?在《地心引力》中,你和Chivo(即《地心引力》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之间的分工如何,你们怎么沟通?

蒂莫西-韦伯:其实(电影)发展到现在,很难在摄影和特效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限。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其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情况)跟《地心引力》差不多。在拍摄《地心引力》的过程中,我跟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的合作非常紧密,他摄影那边的工作我参与的程度很深,同时他也比较多地参与到(我这边)后期特效的工作中来,我们俩的工作没有分得很开,这点有点像传统电影中摄影和特效的关系。即使是在传统电影的特效环节,这两者也没有分的很开。而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镜头、画面都需要在电脑上完成,我们就更需要紧密合作。可以说,《地心引力》最终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摄影和后期特效之间的完美合作算是主要原因之一。

凤凰娱乐: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专门为这部影片发明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那么从特效这方面来看,是否也为本片专门开发了一些技术或者硬件呢?

蒂莫西-韦伯:噢,这个是有的,我们最主要的发明就是一个巨大的灯箱,体积大概有20英尺那么大,而且这个发明恰恰是我们和chivo(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一起合作完成的。首先卢贝兹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LED测试,然后和我的团队一句他的要求制作了这个灯箱。我们住灯箱内部模拟地球的反射光,打出虚拟场景的图案,用来匹配布洛克和克鲁尼的主观视角。如果按照传统的打光方式,演员脸上一边是亮的,一边是暗的,但在太空中可能(演员)脸上会出现其他颜色的亮点,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不得不使用灯箱。

凤凰娱乐:詹姆斯-卡梅隆认为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太空电影,让人觉得自己就像是第三个宇航员一样。不同于之前的《人类之子》,在《地心引力》里导演需要更多的特效镜头,对于零重力镜头的标准也更为苛刻,你认为本片在视效上最难实现的是哪一部分?

蒂莫西-韦伯:很难说具体哪一部分是最难实现的部分,因为这部影片中包括太多不同的、充满挑战的环节了。我们一般是一边工作,一边解决问题,有时候直到一个事情忙完了,我们才意识到那是一个多么棘手的环节。举个例子来说,观众看到的布洛克在太空中漂浮的镜头,其实就是在一个特殊装置中拍摄的,为了真实地还原这种零重力环境,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虚拟摄影机。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虚拟的环境,模拟太空中的光照,包括打在飞船上的光、打在演员脸上的光以及宇宙的背景光,然后才能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把这些与演员的表演合成到一起。(对我来说),这可以算是最困难的部分。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地心引力 长镜头 韦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