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战史话
自古以来,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中华儿女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就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这种崇高民族气节的生动写照。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以及广大的爱国民众,都没有退缩,没有偷生,而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国家的尊严,表现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都能够万众一心,共御外侮。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又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民族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当时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几百万军队在同日本侵略军拼死厮杀,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处处都涌动着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打击日寇、早日收复家园的强烈愿望;一首《满江红》唱出了全国人民痛恨日寇、志灭日寇的决心;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把所有中华儿女都团结到一起来,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早在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就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坚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倡导国共合作,并主张全面抗战。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曾经血战十年的国共两党终于以民族大义为重,共捐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共纾国难。在抗日战争中,除极少数汉奸、卖国贼以外,绝大多数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性别年龄,不分文化程度,不分宗教信仰,都团结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共同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战,从而形成了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格局,使敌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民族精神既有稳定性,又有时代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伟大实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抗战爱国精神。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