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李道德:为空间创造生命

2013年09月02日 11:44
来源:凤凰家居 作者:谭韵怡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建筑师李道德

英国空想主义始创人托马斯·莫尔,用他笔下虚构的《乌托邦》,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国度,但这也许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臆想。而来自地球彼岸的一位年轻设计师李道德,他构想的“乌托邦”,却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在1999年的中国,大家都认为扎实的建筑必须从理工科生的手上建造。而他则以艺术生的身份,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当时的中央美院因为缺乏建筑教育经验,在方方面面都备受外界质疑,连学院的老师也拿不准教学的方向,但对于他来说,这里却是最好的摇篮。“当时我只做了一个模型就去交作业,没有画图纸,这在传统的工科院校里是不可以接受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以为,只要对空间有感觉,做设计就能得心应手。

当他怀揣着成为大师的梦想,来到了培养出众多建筑大师的英国。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做设计,靠的并不是感觉。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实际的建造与结构知识支撑,设计才有实现的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在那些工程师和材料学者参与进来的实验课程中,李道德认识到,设计不再是在象牙塔里的“纸上谈兵”。

毕业后,李道德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三年跟随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的工作中,他领略到了一种由数字技术带给建筑的科技感,而这种感觉颠覆了他对于传统空间的概念。“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不应该是一个静止或固态的呈现,它应该像有机生物体一样,具有自我生长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数字技术设计理念和模式,不仅让空间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更赋予了固态建筑动态的生命。李道德甚至还构想出了“漂浮的城市”,让人们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依然能在空中安居乐业。

他的每一个创作,都充满着对未来空间的思考。而这些作品,就如同他前卫的造型,处处显露着锋芒。

精彩访谈实录:

不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

【凤凰家居】:首先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凤凰家居的采访,我知道您是刚刚从日本回来,这次去日本的内容是什么呢?

【李道德】: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去日本的东京和京都两个城市,一起去的这些朋友其实是做茶道跟香道的,所以就去做了这方面的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去看看日本城市的设计。

【凤凰家居】:有专家说过,中国设计今天的境况就是日本设计的过去,就是会吸收很多的外来的文化,不假思索照搬过来变成中国制造的东西,在您看来是这样的吗?

【李道德】:因为在中国当下,特别是重点项目,我们看到有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参与进来。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或设计师,都会从国外回到国内做自己的设计。但日本整个民族它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就是他有一种非常谦卑的态度,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去吸取别人的优点。

【凤凰家居】:其实以前很多设计院校的老师都是从外国回来的,他们吸收了很多国外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盲目照搬国外的设计的风气,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吗?

【李道德】: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最早对设计的认识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觉得在早期这种“拿来主义”,或者照搬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在大学的时候,可能我在大一的时候特别崇拜安藤忠雄,我到大三的时候特别崇拜莫菲西斯,这个都没有问题,问题就是如果你在日后工作之后还只是停留在模仿或者对大师的崇拜的话,这就出问题了,你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把自己的经验或者设计的语言加入进来。

【凤凰家居】: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也会叫你们找一个自己的偶像吗?

【李道德】:我本科是在中央美院,中央美院虽然有一个非常深厚的艺术背景基础,但在建筑领域或在设计教育上很年轻的学校。当时,老师自己也不清楚,我们美院的建筑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或是什么样的教育系统。我觉得可贵的部分在于当时没有很多人给你特别强的束缚,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我记得当时我们交作业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个模型过来,没有画图纸,这在传统的工科院校建筑学的院校里边是不可以接受的。

【凤凰家居】:这种教育方式与早期的一些设计师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些改变了?

【李道德】:传统的建筑教学可能会对学生有一套很强的灌输,比如说一定要强调比例,强调对称,强调设计方法的表达,但随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包括国外的一些理念冲击过来之后, 一些传统的理工院校也在尝试不同的方向,让导师跟工作室制度也融入到现在中国的一些设计教学里边,每个工作室有一个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导师设计方向的工作室,学生不再是一个学校里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学生阶段就已经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或者不同设计方向的选择。

【凤凰家居】:当时你们那个时候的设计教育这样看起来还是比较成熟的,因为相对于之前60、70年代的一些设计师,他们毕业之后出来当老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但那些前辈的教授会觉得他们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他们应该要专心于教学上。

【李道德】:大家的观念也都在改变,你会觉得在学校里面学东西应该更多地与实际结合起来,当然它不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体现,但是不仅限于象牙塔里面“纸上谈兵”。

【凤凰家居】:当时整个中国设计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如果毕业出来在工作的话,那个时候竞争应该还是挺大的。

【李道德】:当时对我们来讲,找到工作不是问题,但是你能否找到一个自己很满意或者能够发挥你的作用的工作,这是一个重点。当时的美院建筑教学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因为它是第一个在美术院校里面成立建筑学院的学校,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学生都是学美术考进中央美院再转到设计和建筑学院里头学习的。传统的理解是,你学建筑应该是理工类的,你应该学习高级数学或物理,你才能建造非常扎实或者非常实用的建筑。

【凤凰家居】:在当时面对这么多质疑的情况之下,您的选择是出来再深造?

【李道德】:我的选择是不去工作,反正你质疑我我就不理你。当时还有一种想法,觉得自己还有不足,我对这个学科或这个职业还是充满向往与憧憬,我希望我以后能够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所以就选择留学。

【凤凰家居】:您是觉得中国的这种学习还不能满足你的求知欲望吗?

【李道德】:在2003、2004年那个时期网络虽然已经有了,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现在你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过各个渠道都可以获取到最先进的学习知识,当时是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如果你对建筑学或者是所谓的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向往的话,只能出国去学习,当时就义无反顾选择了这条道路。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空间 生命 李道德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