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危机激活拼车市场?
顺路搭载、车主和乘客一块分担油费,对于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拥堵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来说,拼车模式利用中国居高不下的私家车空驶率,是对现有以地铁、出租车、公交车为主的公共交通一种有力的补充。
交通拥堵
从网友各种对雾霭的调侃到各地交通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限行、摇号措施,相信大家对“城市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危机背后潜藏的往往是创业机遇。城市空气状况、交通状况的恶化或许会激活“沉睡已久”的拼车市场。
沉睡已久的拼车市场
顺路搭载、车主和乘客一块分担油费,对于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拥堵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来说,拼车模式利用中国居高不下的私家车空驶率,是对现有以地铁、出租车、公交车为主的公共交通一种有力的补充。
从2005年出现拼车网站以来,到今年互联网拼车模式在中国已经发展到第9个年头了。9年中,欧美地区已出现Lyft、Zimride、Blablacar、Comuto等一批发展相对成熟的拼车服务创业公司。9年中,国内也出现了不下30家拼车公司,其间像AA拼车、微拼车这样少数几家也算是较亮眼的公司。但总体来说,拼车模式离大众意义的普及还相去甚远。至少对于很多每天需要通勤的上班族来说,他们基本还没有养成拼车那根“弦”。而对我这种曾经试图考虑拼车的人群而言,在尝试在各种拼车app上发表线路无疾而终之后,只好果断放弃。
拼车难“ 拼”,难在哪?
“ 类黑车”,早期的拼车服务可是被这道来自政府部门的标签折腾坏了。因为政策原因、收费原因,早期的拼车公司最常经历的就是禁止、处罚、甚至关停的严厉制裁。这里面既有来自既得利益(比如各地的出租车公司)的排挤,同时也确实存在对拼车模式安全隐患的担忧。
安全问题确实也是一道不小的门槛。陌生的乘客和车主必须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建立起信任,这是平台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当然,现在多数的拼车平台都已经引入了车主认证、点评机制,甚至和保险公司合作引入定制化的保险服务。但受限于成本压力和数据规模,可靠性还是难以保障,这尤其体现在长途拼车服务。另外,有些拼车平台为了吸引车主,甚至试图推出乘客性别搜寻服务,这无疑又给平台增加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定价也是问题。在我看来,理想的拼车价格应该介于公共交通和出租车之间,同时能保证车主有一份长期的营收。但目前大多数拼车平台要么让车主自主定价,要么根本就不参与支付环节。缺乏标准统一的定价模式,这无疑又增加了乘客和车主的沟通成本。
安全问题需要我考虑,价格说不定还比出租车贵,最重要的是很难找到匹配线路。种种担忧都是一道道心理门槛,每多一道都会损失一批潜在用户。而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让拼车成为一款方便易用的工具,拼车之路才会越走越易。
最后还是回归到最重要的意识问题。拼车是新生事物,公众的拼车意识需要市场培育。但以上提到的黑车问题、安全问题、定价问题都是一道道门槛。除此之外,还必须提到的是一些大环境问题。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普及不同,汽车在中国的过去几十年一直处在神坛地位。能买的起车的不会在乎拼车挣来的那点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系统也在伴随发展壮大,基本能满足普通市民的需求。
雾霭之后的“ 新气象”
从空气污染指数到雾霭的称呼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城市空气污染已从单纯的环境问题上升为公共安全问题。为此,近两年来,各地政府也开始各出奇招直面问题,其中一项就是逐步默许甚至倡导拼车出行,希望以较低成本激活存量多余运力解决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北京、宁波、重庆、深圳四大城市目前已成为国家鼓励试验拼车模式的试点城市。
车主的拼车意愿将逐步增强。“ 车主少、乘客多”在过去一直是拼车行业的一大尴尬。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二手车行业的逐渐壮大,中国正在逐步步入汽车时代。伴随诞生的则是一批对油费敏感的中产阶级。
拼车的服务受众在壮大。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恶化,限购、限行、摇号政策也越来越严格。车主正在被转化为乘客。这群人是拼车平台最容易获取的第一批用户。与此同时,公共交通的投入已经逐步放缓,承载能力也正在接近极限。而政府在公共交通的投入过大的错误也将逐渐被纠正(比如,网传北京地铁即将告别廉价的“ 2元地铁时代”,即将实行差别化票价方案)。试想一下,如果以后坐一趟地铁是十几元,拼一趟车二三十元,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拼车呢?
必须以做工具的思维做拼车
既然市场和前景都存在,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做拼车呢?具体思路我这里不敢妄言,我只能从一个急于想要使用拼车服务的乘客角度,去想象我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拼车服务。
拿上下班拼车来说,我需要的是一款非常方便的工具。我随时掏出手机搜索就能立马为我匹配合适的车主。当然如果能做到自动推送那就更棒。另外,我不必顾虑车主是否杀过人,因为平台早把不靠谱的人帮我过滤掉了。价格也不需要我跟车主再讨论,反正我的心里预期是它是即时算出的“ 行业价”。这个价格不会太低让车主载我是为了做公益,这样我心里会内疚;同时也不会太高,否则我会选择做地铁或打车。
按照上面这个标准,我想最后来谈谈我对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几家做的不错的拼车服务的看法。微拼车从真实社交的角度切入拼车显得有些偏门,毕竟对拼车服务来说,工具的成分明显大于社交。公益顺风车从公益的角度切入拼车,似乎还没理解拼车服务背后本身是存在合理的商业闭环,所以才越发做的艰难。AA拼车团队似乎是传统行业出身,推广有自己的一套,但产品体验有待加强。爱拼车是几位阿里员工在几个月前刚创办的公司,互联网基因不错,但让我不理解的是创始人朱峰对于上下班拼车服务的“放养”态度,认为上下班拼车不用加入支付环节,钱的问题让车主和乘客私下解决。在我看来这是个大问题,包括价格在内的服务标准化程度不够,注定会让拼车的门槛高高耸起。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