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工作10年买个房 中国人一次付款买豪宅
美国中产工作10年买个房 中国人一次付款买豪宅
接到一位大约20年没见面的朋友打来的电话,寒暄过后他问:其实我有看你的文章,但你没有疲惫感或者说无力感么?我问他:何出此言?
我才知道,他很早就到美国,与人合伙辛苦创办一家小公司,好歹也算混上中产阶级。离他所在社区不远,有个豪宅区,买者大半是中国人,而且是一次性付款。“我辛勤工作10年才买个房,人家的豪车豪宅到手就来,根本无须奋斗。”
世上不平的事多了去了,譬如这几天发生的事让人很窝心,几乎不想干活,但生活总是要继续。“我的意思是,你写那么多字,可是一切似乎还是原样,难道不气馁?”朋友说。
已不是第一次被这样问了。我的回答是,财产公开推不动,但对某些诡异的房地产观点进行辩驳,减少误导和伤害,也是可以的吧。比如,对鼓吹救市和房价到80万的观点,就不能客气。哪怕文字无力,也要挣扎前行。
朋友嗫嚅了一下,“现在买房合不合适?我想给妈妈买个房子。”原来绕了一圈,还是买房的事。妈妈有房子住,似乎不是刚需;他要表示孝心,让妈妈住得好一点,因此算改善性需求。“建议你买,今年适当时候再把旧房子卖了。即使房价下跌,或者收房产税什么的,你妈妈只有一套房,就无所谓了。”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认同房价会大涨的观点。我的建议显然是针对自住需求而言;至于投资需求,我早已表明自己的态度,正如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一样,房地产投资的最好时期也已过去。即使今年房价会上涨,未来也将面对太多变化。就2013年而言,与其投资于房地产市场,不如投资于资本市场。
如你所知,一股乐观情绪正在房地产市场蔓延。所谓乐观,重要的体现是认为房价会上涨。这种预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部分二手房业主,将售价挂到一个自己也觉得荒谬的位置,就因为市场走势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是自2007年以来最不确定的一年。主要就是因为房地产政策难以预料,房地产制度的某一个组成方面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今年什么政策都不变,就会像21世纪不动产的一篇报告所言,必定是量价齐升。
当然,即使是升,也将有不同的升法。各地主管部门对控制新房价格还是有点办法的,比如有些地方就强行要求地产商定价不得高于同区域楼盘,否则不发预售证,但对现房和二手房就基本是束手无策了。所以,二手房和现房的涨幅肯定要高于预售房源。
问题在于,凡是有过最近5年楼市经历的人,都不难发现,只要量价齐升,紧随而至的一定是价格暴涨,而暴涨是不被决策层接受的。你可以说过去的调控效果不好,但中央绝不会坐视暴涨不管,而是会再来一次力度更大的调控。而只要是过往调控手段的简单重复,就一定不会取得更好成效。
回顾2005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一种悲怆感不禁袭上心头。多年以前,我就不自量力地呼吁进行房地产制度框架的重建,哪怕是每两年进行一项改革,现在也会有相当大的进步。但这些年唯有房价是在大踏步前进,房地产制度原地不动——根据历史相对论的观点,也可以说房地产制度本质上是在退步。
有专家说,不仅仅是房地产制度,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改革都停滞了。对于中国这个物理惰性特别大的经济体来说,市场化改革的停滞,意味着复杂问题的加速度积累,而我们承受的负荷已经接近极限了。
今天,对改革的呼唤是如此强烈,改革的共识也已基本达成,关键是方向和契点。哪怕是不承认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只要理性、客观地思考,就不难发现,房地产政策应该成为下一步经济领域改革的发动机。前些时候不是在寻找经济发展的抓手么,房地产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抓手。
近日翻史书,常常感叹一些谋臣的奏折特别能写,博古通今,洋洋洒洒,但留传下来的万不及一,于是心里稍安。谋生的文字,从来是历史的尘埃,差可安慰的,无非是某一刹那,突然有一缕阳光打在身上。(李一戈)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