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菖蒲塘村的“五张名片”之水果名片——山寨蝶变成“果乡”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凤凰县菖蒲塘村的“五张名片”之水果名片——山寨蝶变成“果乡”

凤凰网湖南讯(通讯员 唐金生)

从高空中俯瞰菖蒲塘村产业园(无人机航拍)

从高空中俯瞰菖蒲塘村产业园(无人机航拍)

编者按: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曾是一个干旱贫困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村里党员、村主干和能人大户示范引领带动下开发种植水果,翻开了菖蒲塘村发展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视察,作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指示精神。如今,菖蒲塘村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成功打造出了以水果、育苗、嫁接、电商、加工等“五张”名片,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这一张张靓丽名片,蕴含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经验呢?从今天起,我们相继推出相关报道,聚焦菖蒲塘村的“五张名片”,敬请关注。

九月的菖蒲塘,硕果满枝,果香四溢,处处是丰收的景象,美得像一幅铺展在秋色里的水彩画。

今年47岁的田儒兵,站在一丘猕猴桃园里,左手叉腰,右手握着一把10寸来长的修剪刀,仔细地打量着枝头上的硕果,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年雨水好,猕猴桃产量比去年还好哩!”田儒兵伸手捏了捏其中一颗果子,又掂了掂重量,喜不自胜。

田儒兵是菖蒲塘村村民,过去在外地打工,2011年才回到家乡发展。近年来,通过种植猕猴桃、柚子和苗木,不仅成功脱贫,盖起小洋楼,还成为全村优秀的水果种植大户之一。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710户30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2户431人。过去,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通过30多年来的水果发展,如今,菖蒲塘村已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以及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打破传统观念,率先引种水果

今年47岁的王邦忠,是土生土长的菖蒲塘村人,共有兄弟3人,过去生活很拮据,靠着种水果起步,逐渐发展起来,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还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

提起过去的苦日子,王邦忠一个劲地摇头感叹:“吃红薯饭、玉米饭,三兄弟挤住一个土房子,日子过得老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们只能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全村90%房屋为土砖房或石头房,10%为茅草房。“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长满菖蒲草”,曾是这个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山多、耕地少、水缺、路烂,挑一担水都要跑一两公里,大伙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在自家四合院内,69岁的老支书王安全打开话匣子,跟我们絮叨起来。

为了改变村里面貌,王安全、丁青青等党员、村主干和能人代表,带头走出村子,跑浙江、河南、福建等多地考察市场,学习技术,寻找发展门口。

“最开始引种蜜橘,它适应性强,适合山地种植。”王安全介绍。为了降低风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王安全提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先在山上试种,试种成功再大面积推广,水果树下种花生、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

通过几年试种,蜜橘成功挂果,亩产达3000多公斤,1亩地可以赚2000多元,而当时种植1亩水稻收入才700多元。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随后,菖蒲塘村先后引进了椪柑、蜜柚、“米良一号”猕猴桃、红心猕猴桃等品种,不断改良品种,更新换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一步步将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到水果发展上来。

坚持示范引领,带动全村发展

作为一个曾经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干旱村、贫困村,要改种水果,并非易事。

今年70岁的老党员梁立军感受相当深刻,当时看到王安全等村里党员、主干、部分能人在外面考察回来后,非但不种水稻了,还纷纷改种上了果树,梁立军心里开始犯嘀咕。

“粮食不种种水果,能当饭吃吗?”说起自己当时的想法,梁立军笑了。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王安全把自己的田地搞成试种场、母本园,试种成功,再到村里推广。“我搞试种,是看适不适合我们村种,也是让村民看。”王安全说。

经过试种,很快尝到甜头,王安全、丁青青等成了村里首批“万元户”。见村民跃跃欲试,王安全发动村党支部成员带头种,并给村民赠送猕猴桃和蜜柚苗木,让大家跟着种。

当初持怀疑态度的梁立军第一个跟着种水果。2016年,梁立军家种的猕猴桃、蜜柚等扩大到近15亩,盖了楼房,买了小车,成功脱贫。梁立军还带动长坳片区的村民,共种植猕猴桃2000多亩。

曾在外地打工的刘小明也赶回了家乡,跟着种植猕猴桃和苗木,并利用互联网做电商,年创收几十万元。

“过去一个月工资3000元,现在一年能挣几十万元,生活更加有奔头!”刘小明难掩内心的激动心情。

通过种植水果,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大家纷纷建起新房子,开起了小车,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昔日的小山寨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

从引种到选育品种,山寨蝶变成果乡

丁青青是菖蒲塘村两户省级科技示范户之一,也是该村最早引种和选育猕猴桃、苗木的人。

1993年,他率先从吉首大学引进“米粮一号”猕猴桃苗在村里试种,1994年率先在全村开展育苗。

“猕猴桃产量高,销路好,但它有一个缺点,易发溃疡病。”随着发展,丁青青不满足于单靠引种,他想通过自己努力,选育属于自己的品种。

为找到治疗猕猴桃“癌症”溃疡病的办法,丁青青不断进行“土实验”,最终发现了“9801号”水杨桃(学名对萼猕猴桃)砧木进行嫁接,极大降低了猕猴桃发病率。

在此基础上,丁青青通过猕猴桃“米良一号”芽变成功选育出了无籽猕猴桃,这个品种无需授粉,减少了人工成本,长出的果实口感优于“米良1号”,而且抗旱、耐涝、抗病性强,亩产达五、六千斤以上,目前正与湘西州农科院合作搞推广。

“过去引进品种,我们跟着市场走,现在成功选育了自己的新品种,我们掌握着市场!”丁青青表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视察,提出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指示精神,为菖蒲塘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动力,进一步加速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发展步伐。目前,菖蒲塘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844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121元增加至2019年的23419元,90%以上的农户建起“小洋房”,98%的农户实现电气化,自来水和水泥路入户率达100%。

这个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的小山寨正在发生美丽蝶变,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