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舒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研讨会在京湘两地举行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楚天舒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研讨会在京湘两地举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5日讯 由《文艺报》社、湖南省作家协会、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长沙市作家协会等承办的楚天舒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研讨会近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湖南两地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长沙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胡述斌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共同主持研讨会。

《天下湘军》是楚天舒根据王闿运的《湘军志》、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的《曾国藩》、马积高的《湘绮楼诗文集》等,在众多民间传说、野史、传记、专论、劄记、小说等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开始称《湘军志通俗演义》,后来简称《湘军演义》,经过长江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提议,最后改名为《天下湘军》。田敦国做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体120回本。全书分为:《风云际会》《鼓响衡岳》《东南带甲》《鏖战天京》《血战天下》《大江东去》共6卷,2022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0多万字,1432个人物,297场战争。故事起于陶澍、林则徐的两江新政,终于蔡锷护国,时间跨度长达八十余年。除浓墨重彩挖掘曾国藩麾下湘军的命运之外,还着力描写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江忠源、王闿运等湘军将领群像,是一部全景式,多角度,深层次讲述湘军发展历程的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天下湘军”有直接点题的作用,历数近当代在历史发展中的各类著名湖湘人物,多有与湘军千丝万缕的联系。湖湘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以后更加发扬光大,基于此方有湘军在近当代史上的独领风骚、独树一帜。近些年来“湘学”研究因书院、因理学、因朱子学、船山学等研究日盛,再加上对近代湘军的研究和关注,湘学之发展会前途无量、影响日隆。《天下湘军》在体裁上是传统的章回小说,人物关系复杂却逻辑条理清晰,为读者了解湘军历史提供了全面而新颖的视角,是一部内容好、文字好、立意好、结构思路好的旧体新著。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天下湘军》出版的祝贺,他指出,《天下湘军》作品研讨会既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湘军精神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的深入探讨。作品体现了楚天舒深厚的学术素养、深刻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的使自觉担当。

中国作协小说委会副主任潘凯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程方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毕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张晓琴,《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宋嵩,《文艺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李晓晨,《奔流》文学月刊主编樊国新,长沙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唐樱,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真,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善君,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涘海,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晏杰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作家奉荣梅,长沙大学副教授、鲁迅文学奖提名获得者黄菲菂,湖南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贺秋菊,作家、编剧、词作家蒋志飞,湖南智库联盟、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王超,湖南省作协彭宏杰教授,诗人刘伟明,作家周光华等40余人参与线上研讨。大家围绕作品思想内涵,历史意识,叙事特色,语言风格,写作气度,湘军精神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天下湘军》虽是小说演义,却特别忠实于历史,体裁上是传统的章回小说,人物关系复杂却逻辑条理清晰,为读者了解湘军历史提供了全面而新颖的视角,是一部规模宏大、取材丰富、纲目清晰、结构完整、风格典雅的全面呈现湘军发展历程的优秀历史小说。

本次研讨会由长沙市作协、湖南智库联盟、湖南智库协同中心、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承办,广州天下湘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华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协办。

【部分发言摘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与近年来一些过分演义和草率编造的所谓历史文学不同,《天下湘军》以大量的严肃史料文献为依据,借鉴了大量前人研究湘军,评述湘军,描写湘军的成果。按常理,写历史小说要比从事严肃的历史研究更费时间精力,更需要逻辑思维与合理想象,更需要从多方面借鉴前人的成败经验,整个写作是很费心力的。读之所感,不唯有对湘军和湘文化的真切理解,深刻体会,更有楚天舒对湘军,湘文化精神的继承与践行。前贤曰“六经皆史”“诸史亦经”“文学亦经”,读者以史为鉴,以文学为鉴,书内书外可获者良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毕诚认为《天下湘军》是一部揭示近代知识阶层精神嬗变的鸿篇巨著,多处重大突破成为亮点。第一,以文化学的新视角透视湘军发展史,抉破单纯的军事化观念束缚,为突破湘军研究禁区开辟了新视域。第二,注重从军队精神建设的视角,对湘军的组织文化作深层研究,由此揭示了湘军的崛起是与其主动适应文化变革相关的。第三,基于文化的地方性和传承性,在定性湘军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的文化实践主体的前提下,以故事方式具象化地呈现湖湘文化实践特色。全书真实地记述了湘军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取材于历史重大变革中曾经深远影响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真实史料。有两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天下湘军》,一明一暗,清晰可见:一是以湘军的诞生、崛起、发展、裂变和终结为明线。《天下湘军》以六部进行分期切割,小说内容结构与历史逻辑十分吻合。二是以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湘军的地位、作用、性质的次第提升为暗线。这条暗线主要以师承关系为主。第四,《天下湘军》以解剖湘军文化现象,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湘军精神嬗变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改造的经验教训。

长沙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唐樱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作品价值,她说读《天下湘军》就是读半部中国近代史,读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以及运筹帷幄、征战天下的时代纪实;作品叙事上做到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语言地域色彩浓,既有宏观的历史画面,又有微观的真实人生,久远的历史因此呈现出温度感、亲切感和时代感。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教授阎真高度评价作者的史实积累和作品的历史深度。他认为湘军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这是《天下湘军》价值和意义得以建构的历史背景,作者深厚的历史学专业学养,决定了作品既有着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着对历史细部的精微表现,从而带来厚重的历史感。作品在近千个人物中着重塑造代表性人物,主次分明,人物生动可感,既有精准的历史感,又有阅读意义上的形象感。这是一部又着厚重历史分量和叙述开创性的文学创作。

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善君认为该作是一部体大思深、深入浅出、诗史结合、多维观照、熔铸诸裁的历史纪实、文学集成。作者在宏阔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中展陈湘军事迹,于大开大合的情节叙述中,表现独领风骚的湘军精神;在众多的各色人物中突出湘军群像,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塑造风格各异的湘军角色;选择在各种文体中擅长故事演义的章回小说,于多元共存的艺术表达中,传扬传统体裁的民族特色。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龚旭东从历史题材写作的文体问题这一角度分析作品,他指出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方式与结构方法是其核心要素,当下历史小说存在对史实的交代过多,从而淡化了情节塑造和人物的刻画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湘江文艺》主编王涘海认为作品文史兼具,较好实现了三个统一:真实与想象的统一,在详实丰富的史料上进行合理想象,故事鲜活生动;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作者一方面把握历史的严肃性,一方面注重语言通俗、细节生动、人物塑造鲜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塑造湘军群像,既写出客观局限性,也表明自身对人物的评价。

中南大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晏杰雄认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史诗品格与对古典述史文体的借用。一是创作基于史料,在史料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浮现出小说事件和人物;二是具备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与整一性,作品较为全面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部历史内容和社会法则;三是以对“敢为天下先”等湘军精神的阐发展现史诗品格。此外,小说艺术上,承接了话本小说、讲史平话、英雄传奇、武侠传统等中国古典叙事资源,生动好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感慨于作家创作的艰辛与孤独,作品于浩瀚史料中探幽发微,在解密文献中展开想象,通过综合熔裁,创作出这部鸿篇巨制;作家深沉的家国情怀、豪放坦荡的性情、扎实的文史底蕴令人感佩;作品更是在湘军故事的写作中呈现出果敢坚毅、从不服输、生死相救的湘军精神,其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尤其宝贵。

作家、评论家奉荣梅认为作品取材丰富,叙事曲折惊险、真实感人,情节构造具有一定的张力,在紧张的历史事件中巧妙地融入了诸多生活化的描写,营造了文本的时代氛围与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地域文化、诗文对联、俗话俚语,鲜活生动;对人性深入挖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群像,揭示了湘军崛起的密码,凸显湖南人经世致用精神的重要转折与变迁。

长沙学院副教授黄菲菂认为《天下湘军》是一部在丰厚史料上,融合传记、小说、稗史、笔记等多种文体和创作手法的历史演义。求真求实的写作态度和丰富的文学想象保证了历史写作的可信度和小说的可读性,让这些近代湖湘人物得以走出典籍,在当代读者心中继续湘军精神的传递。最可贵的,是作者不避难,不讨巧的写作态度和惊人的创作毅力与笔力,这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湘军精神在作家身上的呈现,作品也正是以湘军精神写湘军的知音之作。

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贺秋菊认为《天下湘军》既有“正说”的严谨,又有“戏说”的活泼与浪漫,是一部通过创造性想象,艺术真实地去还原和重现历史情境的历史小说。内容上,一是构建了“湘军”六大派系的宏大气象;二是在抵抗外辱中写出了湘军精神;三是表现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湖湘精神。此外,作品在时间处理上严谨,在写作中投入强烈感情,合理运用闲笔,从而让作品真实好读。

作家、编剧、词作者蒋志飞认为作品刻画了湘军群像,书写了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湖湘文化精神。在湘军历史书写中,深入展现湘军人物的情感、友谊和矛盾。

湖南智库联盟、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王超认为作品首先是成功塑造了大批湘军人物,可见作者用情之深,用力之劲;二是突出了湘军“国家有难,千里赴急”的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血性和家国情怀;三是站位正确,把握有度,在史料基础上加入合理想象,增强了故事性,在大历史写作中注意地域风俗的呈现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贴近人心。

彭宏杰教授认为,活跃于中国近代历史上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湘军,是一支书生带兵打仗的旧式军队。作家楚天舒花了十余年功夫著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让我们看清、看明了湘军这批特殊的人物群体,他们不仅在刀光剑影中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大多还是文采奕奕、满腹经纶的书生文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此以文学视野来阅读《天下湘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近代兴起的湖湘文化包括湖南文学的一些源由和历史脉系,这也是《天下湘军》的一种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诗人、评论家刘伟明则从作品中古典诗歌的运用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解读,作品中共用了127诗作为每一章回的压卷,用了一首七律作为该作的结尾,是一种颇有新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方法。诗歌既使通俗的演义变得儒雅,也推动了叙事走向高潮,更表现了湘军人物的精神气节和情操。诗歌运用显示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文学底蕴。

作家、评论家周光华认为作品还原历史,描绘了一幅湘军为国家民族御敌卫土、建功立业的漫长画卷,对湘军的起源、成形、发展、做了全面探讨,指出了湘军产生和成就的历史必然性;全景式立体观照湘军英雄豪杰的气质、性格和追求;作品既有小说语言的生动和富于节奏感、现场感,又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和展示真实性、史料性。

原标题:楚天舒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研讨会在京湘两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