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原标题:【农创专栏】今天的乡村振兴,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作者 | 孙麟

今天的乡村振兴,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从阅读《把自己作为方法》到思考“乡绅精神”

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 孙麟

(2020年11月30日)

立冬以后,更是一个读书的好季节。

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遇到了一本好的书,就像听到了一首会心的音乐,那种愉快与轻悠,让人感到不吐不快。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好书,是人类学家项飙的一本访谈录——《把自己作为方法》。特别是书中关于乡绅的论述,甚是精彩。乡绅最早来源于乡村,是乡村的道德形象、文化符号,也是乡村治理的平衡力量。所以,我从乡绅身上看到了乡村历史的一种剪影。这本书对我们热爱乡村建设的人来说,启发的确很多。

在具体谈阅读感受之前,先说一个在乡村经常发生的故事。话说,一个人来到广阔的田野,甚是愉快。这时,他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有俩人迎面而来,相互顶上了,而且谁也不让谁,于是谁也过不去。为什么互不相让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是先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到水田里,沾一脚泥,还很吃力。他是一个旁观者,想上去劝,可是他怎么劝呢?如果对年轻人说:“这位年纪大,你下去,让他先过。”他可能会说:“凭什么?”然后再劝年纪大的人,说:“他身上的担子重,要不你下去,让他先过。”他也会说:“凭什么?”这不就顶死了吗?最早讲这个故事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前清大乡绅曾国藩。他说:“这个旁观者是怎么做的呢?他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这个故事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吗?我们在乡村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不正是这样一些琐碎的大小事情吗?现在,我们就面临着众多相似情况。比如乡村的农产品上行到城市,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城市受困于食品安全问题,而乡村里很多原汁原味的“乡货”却进不了城。城市与乡村好像是一对狭路相逢的好汉,却不能相互通行。最近20年来,国家针对农业的1号文件已连续发了17年,许多问题在处于求解的过程中。今天,我们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在看似城市与乡村相互纠缠,共同面对的许多问题好像的确难解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不是指点江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从传统乡村角度来说,这就是“乡绅”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时代精神,需要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需要大家的奋斗,也需要唤起传统的“乡绅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乡绅”不仅是中国乡村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传统乡村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力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行政权力只到县一级,也就没有乡长和村长。乡村公共事务全靠社会自治。自治领头人就是乡绅。乡村社会处理纠纷、兴修水利、抚养孤寡、开仓济贫这些公共事业,乡绅发挥着核心作用。没有乡绅,乡村也存在,但很难有序运转,很难组织高效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经济传统、文化传统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

中国古代社会,乡绅的身份有点特别,非官非民,亦官亦民。在官面前,乡绅代表民;在民面前,乡绅又代表官。官府和百姓,正是依靠中间的乡绅连接起来。乡绅阶层在基层社会既有权力又有威望,乡绅的身份认证来自科举取得的功名,民间威望靠的是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是设私塾、办书院、搞教育,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国传统社会里乡绅不是简单的社会连接工具,中国历史的许多社会密码都在乡绅这里。毫不夸张地说,乡绅就是联系政府与社会、国家与民众的中枢与纽带。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为什么这样说呢?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思想层面来说,乡绅阶层共同信奉儒家学说。这个儒家学说是经过改造了的儒家学说,既是古代帝国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又是科举考试指定的唯一经典,同时也是老百姓们普遍遵循的日常生活的伦理价值和风俗习惯。二是从社会与政治来说,当乡绅在朝为官时,与皇帝共治天下;当乡绅回到地方、回到乡村,则主持乡村的民间自治。皇权不下乡,行政权力与底层社会是脱节的,正是乡绅阶层弥补了这一空白,将国家与社会基层联结了起来。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取消,乡绅身份凭证也逐渐消失了。特别是随着城市兴起,乡村走向衰落,乡村精英都往都市流动,德高望重的乡绅不见了。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地方割据,兵匪一家,腰间别枪的保长、乡长把持了乡村,收税、拉壮丁,简直无恶不作。从此,乡村劣绅化,“劣绅驱逐良绅”,乡村社会也就彻底破坏了。

传统乡绅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二、乡绅作为传统历史人物已经消失,但是“乡绅精神”在中国乡村永远存在

从客观上看,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乡绅阶层,一般都拥有见识、威望,也富有公心、责任,是基层社会不可或缺的凝聚力量。那么,今天的中国是否可以挖掘传统“乡绅精神”,重建一种“新乡绅”呢?如果可以,谁又能够成为“新乡绅”而发挥积极的作用呢?

必须说,传统乡绅作为一个实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回忆,不可能重新构建,而且也没必要。从实际上看,我们也不是非要有乡绅才能振兴我们的乡村。但是,“作为态度的乡绅是可能存在的”。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治理文化的中的“乡绅”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可以焕发现代精神的。乡绅作为一种历史现实,许多方面具有现代价值与意义。所以,建设乡村的人发掘优良的乡绅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显然,项飙看到并认识到了乡绅的哲学精神与现代价值。他在书中很精辟地总结出了“乡绅精神”的三个特点:

第一,立足小世界。“他们从小世界里看东西,没有宏大的、居高临下的说法,对体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乡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井水的问题,鸡被偷了怎么协调的问题,光是原则是不够的,要把冬天快过年了农村里有人偷鸡这背后的意义搞清楚。”也就是说,他立足于解决在地的具体的问题,特别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正是这些生活构成了乡村社会最活跃、最生动、最具体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美好。

第二,沟通大世界。“他们的立足点是自己的小世界,但能够和大体制进行沟通和迂回,利用大体制,对大体制有解读,有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说,通过乡绅这个桥梁,人们把小世界弄清楚,同时也能对大的体制、权力也理解得很透彻,从而更好连接和运用外面的世界与资源,建设好自己的小世界。今天的乡村振兴,就是需要这样既能联系乡村、深入乡村,又能联通外面世界、外面市场,把外面资源引入乡村的“新乡绅”。

第三,温和而坚定。“公共知识分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出一个普世性的原则,提出理论、知识、道德、行为上的典范,做一个批判者。而乡绅是很温和的,它不做这样的普世性评判或者倡导。”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乡绅不是乡村社会批判者,不是什么公共知识分子,更不是特别理念的推动者,而是乡村世界的守护者,是传统乡村的复归者。他们吸收外来的思想、资源、市场,不是为了自己一个批判而重建的什么乡村理念,而是让乡村守住乡村的理念、乡情与乡愁。所以,他们立足小世界,他们的气质是温和的,他们要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是封闭的,他们沟通大世界,他们好奇而坚韧,他们要对接体制,为小世界坚守一个好的出路。从历史上看,儒家文化始终以一种温和而又坚定的主导姿态,引领人们的思想道德。所以乡绅历来都是坚定信奉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与捍卫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乡绅群体已经是一种乡村态度和乡村精神。这种乡村态度和乡村精神是中国乡村的历史魂灵,是纯粹的乡情表达与传承,是迷人的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乡村态度和乡村精神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政府和企业之中,存在于全体中国人的灵魂与文化之中,用这种精神来促进乡村建设,是现实可行的,也是最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三、今天的乡村振兴,既需要时代精神,也需要弘扬传统的“乡绅精神”

21世纪的乡村建设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乡村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对乡村生活状态从内到外有一种细致体察,同时需要立足于不同乡村的不同实际,正视乡村建设中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用传统“乡绅精神”来说,就是要从小世界出发,去协调大体制资源;从主观努力出发,去追寻最好的、与乡村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乡绅人物可以成为历史,“乡绅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乡村世界!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今天看来,这种“乡绅精神”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未来的发展世界。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第三步的完成时间是2050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至少还需3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不是一场激烈的社会运动而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有“温和而坚定”的“乡绅精神”,坚定不移地向前,步步为营地推进乡村建设。

第二,构建一套理性的、日益成熟的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措施、发展工具、发展路线。传统的乡绅就是一种代表,是分析性、理解性、代表性的人,是话语的提炼者、发声者,是传统乡村建设的原则和规则制定的协助者。今天的乡村世界不同于传统的乡村世界,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但是乡村建设,作为一种建设行为,就必须有原则、有边界。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建构,原则就变得很重要,就要给它定义,你干什么,原则是什么,要为什么服务。这就回到了立场问题,乡绅是一个立场问题,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一种社会性的立场,你要做事,要和一群人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再从这个立场出发看世界。需要对我们的现实有更全面、更精确的把握,他们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一些变革。”正因为如此,长江生态环保、五矿建设集团、中交集团这些大型国企都在和我们谈合作,湖南建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更是已与农顺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他们很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小公司常常能拿到乡建的大项目?我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已从事乡建十几年,成绩虽不突出,但就是有股慢慢往前拱的精神。还有,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乡建专家——我们这个“专家”,不是中央来的专家,而是“土专家”。说得形象一些就是,在我们的“土专家”面前,国家的政策我们懂,老百姓的话我们也懂。而且,用我们的话语体系和专业,能够在政府和百姓之间做好连接;也知道乡村建设项目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及时地解决;在现有政策规定下,利用现有条件,如何比较好地解决具体问题。现在回头一想,这不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团队所具备的“乡绅精神”吗?

第三,需要对接乡村内外世界的精神、行动与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是我们湖南农顺发展公司。只要进入他们的办公室,会议桌和办公桌上到处堆满了厚厚的“大绿本”——农顺公司自己整理的《乡村建设政策汇总》、《土体综合整治政策汇总》、《矿山修复政策汇总》。他们谈话中,最引以自豪的也是对政策的熟悉和解读。他们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对有关政策、法规进行的充分研究和应用。既要坚决规避政策风险,也要发现市场机会;不清楚的地方,就向政府政策部门进行请教,向行业专家咨询。这是小事情,却是大思路,更是沟通和解读大体制的一项典型工作。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当然,乡村建设是属于多头管理的事项。需要对接的政府部门多,具体项目也存在不同的情况,对对接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有的同事常常感到困惑。有一次,一家乡村建设团队来到公司交流,农顺公司总经理孙永泰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首先认可各种情况、各种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同时要从心理上明确地接受,就不会抱怨什么;然后,再积极地和政府有关部门探讨沟通机制、决策效率等问题,重点放在积极落实到工作行动上去。所以,他总结说:“业务若要搞得好,两腿就得使劲跑。”他也是这样在政府和项目之间不停地跑,不停地“落地”、执行,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精神,一种“立足小世界”,解决具体问题的精神与追求。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除了这位湖南大学念过EMBA的农顺公司总经理,我们乡建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是湖南大学法学博士,农创集团的负责人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农创环展的负责人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社会科学院硕士,乡村相见媒体负责人是哲学博士,农顺公司董事长、乡建投资公司总经理等还是从省市机关重要岗位过来投身于乡建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们乡村建设团队聚集了这么多博士、硕士,以及海归和曾经的政府公职人员下到乡村,是不是真有点像当年的“乡绅”呢?至少,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乡绅精神”、一种乡村的情怀、一种为乡村发展而奋斗的勇气与力量!

四、新时代、新使命、新发展呼唤“新乡绅”,更需要呼唤、培养和发挥传统“乡绅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每一个乡村建设人士,多少都应当有一种“乡绅态度”,一种“乡绅精神”。我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当然,乡村建设必须拥护和爱护的是中国的乡村政治治理体制。用项飙的话来说就是:“从道理上来讲,我们还是要慢慢迈向政党制度,以这种专业团体的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而不是靠乡绅所维护的道德秩序和帝国秩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那也是乡绅的现代化,好的人民代表就应该是乡绅。人民代表应该就是从小世界的角度去讨论政策。”

我们提倡这种“乡绅精神”,自然也提倡去吸引那些当年走出乡村、关心家乡的成功人士,以及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人员,他们如果成为“新乡绅”,一定能够发挥更好的乡村社会治理的作用。即使那些不能回到乡村的人士,甚至祖辈就是城市人的人士,也最好拥有一些“乡绅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注乡村、关心乡村,为乡村出谋划策,哪怕只是呐喊助威,也是一种善举。我们合作的北京“绿十字”等乡建团队,在乡村推动修家谱、建祠堂的乡建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恢复和加强乡村精英联系和归属感的很好的方式。“乡绅精神”需要依托,家谱、祠堂就是一种传统在今天乡村建设的发扬与光大。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与时代适应、与时代结合、与时代合拍,才会是最实在、最应该鼓励的一个促进乡村发展的力量。

孙麟:今天的乡村振兴 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

从实践看,“新乡绅”——我认为这是一个充分正能量的词——或者称之为“乡贤”或“新乡贤”——他们对今天农村发展的作用非常大。我身边就有多个生动的例子——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他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沅陵县肖家桥乡,沅陵县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他通过金融工作和投资创业成功后,于2008年8月联合几位爱心人士,发起设立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推动的不仅是沅陵的乡村教育,到目前成百上千乡村学校的因他的善举而受益。还有一位是三诺生物董事长李少波。几天前,他希望委托我们的农道基金会为他家乡设立一个像“乡村相见小院”那样的乡村活动机构。他说,愿意拿出祖辈在村中心的两亩地,并且出资建设。他希望用我们“乡村相见小院”的公益理念和乡建团队,在他的家乡溆浦县花桥镇百花村建立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做绿水青山改造,做水库水源的生态修复……他们自然是新时代的“新乡绅”或者“新乡贤”了。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引入“新乡绅”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了。比如,争取乡村成功人士回到乡村,用他们在外面打拼的积蓄,在乡村投资办厂;有的回乡人士,则利用在外面积累的人脉关系,给乡亲提供产业发展、种养殖技术、销售渠道信息,解决农业技术更新迭代缓慢,以及一些农产品长期滞销的问题。总之,面对今天和未来的乡村建设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立足小世界,沟通大世界,温和而坚定”的“新乡绅”的力量。尽管今天我们不把“新乡绅”当作一个实际的群体,我们讲的是一种个人的气质、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乡村发展的精神。也就是说,乡村需要真正的乡土爱护者、乡土的思考者、观察者和行动者;需要众多对乡村充满好奇,不断去追问、去观察、去沉淀的人士加入建设之中。如果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拥有和发扬“乡绅精神”,热心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乡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面对乡村世界,我想到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坚定的人能够改变世界。”因为他们的坚定创造了意义,而人是“意义”的生物,这种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需要的是保留乡村的美好,改变那些破坏了乡村美好的东西。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做好乡村的事,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乡村情怀与乡村精神,当然还需要传统的“乡绅精神”。用传统的“乡绅精神”,呼唤中国传统乡村的美感、融合当代中国的小康生活与幸福追求,并且通过这一切把人心更好地凝聚起来,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去,特别把乡村产业经济、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乡愁焕发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的模样,我们的乡村也就一定会是一个美丽的、留得住乡愁的乡村了!

至此,我想到了一句很豪迈的话:“乡村建设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而从本质上说,把自己作为方法,需要勇气,需要自我设计目标,需要自强,更需要智慧。感谢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把我带入了一个很美好的话题,也启发我思考许多新问题。读书如此,也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了!何况,这本书的主题与我们从事乡村建设的一个社会主题——“乡贤”或者“新乡贤”有关。在此,以读后随感的方式,向项飙表示敬意与感谢,也期待我的同事们安排读书时间,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