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文/尹红芳)2020年3月2日,天蒙蒙亮,李松和妹夫谭春华迈着有力的步伐,径直朝南华医院走去。从容和坚定,写在两人脸上。

不到半小时,谭春华从医院走出来,欣慰地对李松说:“献成功了!”李松看着谭春华,眼里充满了羡慕。他一声叹息,失望地摇了摇头:“可惜,我的肝功能不达标,献不了啊!”谭春华轻轻拍着李松的肩膀,轻声安慰道:“没关系,只要有心,以后还可以做其他事情弥补的。”

原来,两人是来南华医院捐献抗体血浆来了!

2020年3月1日晚上8点,“南华医院新冠患者康复群”一条消息引起了李松的关注: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如果您愿意为重症患者献一份爱心,请联系我们。

李松迅速和此消息的发出者、南华大学廖医生联系,了解完情况,又即刻致电妹夫谭春华。半小时后,两人同时出现在耒阳高铁站,他们匆匆赶上耒阳开往衡阳的最后一班高铁,入住南华医院附近的宾馆,为的是第二天能早早地捐献血浆。

可是,因为肝功能不达标,李松没有捐献成功,瞬间,他的心情失落极了。走出南华医院大门,李松一次又一次回望着“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十个红色的醒目的大字,思绪翻滚。

半个多月前,也就是2月13日的下午,在离开医院回家的路上,李松也是这样深情地回望着,那回望,因为庆幸,因为激动,因为解脱,因为恩情。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这几个字,正如它的字迹如此深刻有力,它更深深地篆刻在李松的心中。

看到这几个字,他是如此感动。是的,他感恩这里,在这里,他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的人生,也幸运地重新开启。而不止是他,家中还有三人,也因为他,被送到了这里,也是在这里,他们共同历经了一次难忘的生死之“挣”。

在1月底2月初,他们一家人,被定性为:家庭集群性感染“新冠肺”患者。

此时,李松的心绪已经平复,他已经能平静地回过头来,看那段不凡的历经。“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如今我终于从恐惧、焦虑、后怕中走出来了,走出来,终于可以面对那些过去,也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

对于一个曾经的新冠患者来说,从治愈到心理修复,再到开启新的生活,确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克服恐惧和后怕,是必经之路。他们经历的心理创伤,最终只能靠自身真正疗愈。

我依稀记得,那是2月21号的中午,李松突然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老同学好!我经历了一场生死,可惜不会写作,很想把一些东西记下来。”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条件反射地意识到了什么,小心地回问他:“是不是不幸中枪又坚强的挺过来了?”他安静地给了两个字:是的。

一种职业的敏感让我有即可采访他的冲动,我试探地问:“你能不能把那些回忆一下,我帮你写写?”

他回答:“经历了一场生死,理解了崩溃。”之后,他告诉我,还在隔离观察,情况良好。当我再次询问是否想和我聊聊当时的一些情况时,他停顿了一刻,轻描淡写:说说而已,不想回忆,回忆起来都怕。看着手机屏幕微信上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一张沉重、复杂,而依然不够平静的脸。这一天,离李松从南华医院治愈回家仅7天,他还沉浸在忧虑和后怕中。他告诉我,出院后隔离观察14天,现在已经过了7天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他这样安慰自己。

往后的日子,李松经历了一段日子的自我心理修复,再然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指引着他想做点什么。

日子一天天过去,身体一天天修复,那曾经被病毒吞噬的健康,快乐,坦然,自信,也一点点地重新生长,即使留下伤疤,可终究是生长起来了。

四月初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李松终于又主动联系我,轻松淡然地和我详聊了那些曾让他无比揪心的过往。

他说,我想回忆什么,却更想表达什么。

年前,忙完业务的李松从武汉的家开车带着家人回耒阳老家马水镇过年,当时,武汉疫情还不明晰,但因为早已听闻相关消息,李松还是谨慎地要求家人待守在家,每天测量体温,尽量不外出。

直到1月26日,也就是正月初二上午,李松发现自己的体温上升至37.4摄氏度,他开始有点紧张了。下午,他继续测量体温,37.5摄氏度;而岳父的体温,是38度。李松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联系当地乡镇卫生院,乡政府迅速安排120,将两人接到耒阳市人民医院,经CT检测,两人均双肺感染。医生告诉说,基本可确定,两人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

之后,全家被隔离。再之后,其妹夫、母亲其他两位亲人相继感染。

“当时,对于我来说,除了恐惧,就是担心,还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李松屡次说,其实最大的担心不是自己被感染,而是害怕把病毒带给了村里的父老乡亲,这是让人几近崩溃的担心。

躺在耒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病房的李松焦虑不已,他时刻盯着手机,关注周边事态进展,他最想知道的,是村里乡邻的安全。“我最恐惧的,是担心病毒是不是从我们这里流到了村子里,如果真是那样,那真不敢想象啊!”李松说,农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都是开放而频繁的,如果病毒流出去,那真是太可怕的事情啊!

而恰恰此时,住在李松对面的邻居出现发烧现象,李松在群里看到消息,更加焦虑不已。尽管后来排除了“新冠”的可能,但他的精神压力更大了。

李松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曾经,村里人都以他为荣,相邻看到他,张口就夸。如果……李松思虑了一下,好像看到了村里的乡亲们那一双双恐惧的、躲避的、怨恨的眼睛……他不敢再往下想。

被感染的妈妈也住进了医院,因为担心村里人感染,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而65岁的岳父,因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更增加了李松的忧虑。

除了担心病毒传播的焦虑,还有对病毒未知的恐慌。当时,李松搜索了网上各种讯息,得知“新冠”病毒不止攻击人的肺,它还攻击心脏和肾脏等等各种人体器官。

在焦虑和恐惧中,李松接受了治疗。“当时,医生对病毒也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那么勇敢地接触我们,我觉得他们是勇士。”李松记得,当天晚上,耒阳市人民医院专家一起讨论治疗方案,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

在耒阳市人民医院被治疗几天后,李松被转送到南华医院,这是全省为提高治愈率的重要部署,这样,在衡阳市,衡阳的专家资源汇集一起,集中治愈“新冠” 病人。

正是这些勇敢的专家和护士,让李松重新燃起了希望和勇气。

再加上一种本能的生存欲望,李松默默鞭策自己并鼓励家人:不管病毒多可怕,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

他同家人一起,开始了与病毒“激烈”战斗。

治疗中,他们强迫自己不断吃东西,想尽一切办法,多吃,多喝水,时刻补充能量。

每天早上醒来,护士来测血压血糖,李松温暖地和护士问好,并开始找朋友们微信聊天,他努力平复自己,一边劝慰家人,一边安慰自己,从友情中汲取力量。

心情波动焦虑了,他便听佛音,让缓缓的舒心的旋律,洗涤着再次蒙尘的心灵。

每天躺在病床上,不能出门,日子并不好熬。下雨天,他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总不免一丝阴沉;晴朗的时光,阳光洒进来,心情也便舒展开来。

可是,生病的日子,最想做的事是三四天做一次的CT,因为这个时候,就可以跟着护士走出病房,呼吸一下外面“新鲜”的空气了。李松回忆,传染病房,整个都是关闭起来的,病人都不能出病房,在病房里,大家都觉得连房间的空气都是有毒的。

只要一出门,就感觉是要获得新生了。

李松记得,有一天,他穿过走廊,朝另外一栋楼的CT病房走去,阳光正好照在身上,身旁的簇簇鲜花肆意绽放,隔着厚厚的口罩,他似乎都能闻到扑鼻的芬芳。

“生命真美好!”他心里不禁感叹。新的希望,一次次在他心里滋长。

李松每天关注新闻,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新冠”患者的治愈率也越来越高。一个又一个患者出院的好消息,让他们渐渐放松,心情也越来越好。

一天又一天,希望滋长,恐惧褪去。李松和全家人,看到了新的曙光。

2月13日18点24分,“掌上衡阳”发布消息:2月13日下午,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传来好消息,2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这其中之一,便有李松。

而李松的家人,也在其之前之后几天顺利出院。

更庆幸的是,村里的父老乡亲,在防护措施得力的情况下,亦无一人感染。

出院后的李松,安安静静地呆在乡里的老家隔离。每天,他都走上楼顶,看远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她们开得是如此芬芳,像极了那些散发着人性芬芳的人们,李松想。

他想起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他们真像这灿烂艳丽的油菜花,光彩照人,散发阵阵芳香。

李松说,在这场生命的抗争中,他要感谢的太多,要铭记的太多。

他感谢如此强大温暖的祖国,那么及时地紧凑地科学地部署,又那么贴心地为患者免去医疗费用。

他感谢那些勇敢可爱的医生、护士,他们毫无畏惧,尽心尽力服务救治。他们细心地和病人沟通,并温暖地鼓励他们坚强。他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耒阳市人民医院齐成东医生, 南华医院雷刚医生、江波医生,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护士。

他记得,当初汇报病情时乡镇府安排协调工作的迅速和耒阳市人民医院对接的精心。

他记得,治愈后回到家乡隔离,家乡马水镇肖利古书记和马水镇卫生院刘连富院长,一次又一次和村民做思想工作,希望乡亲接纳他们的苦口婆心。

他记得,在他年迈的父亲带着小孩在衡阳某酒店隔离时,当地的疾控中心和社区,每天给他们送去丰盛的饭菜,小孩的零食,甜甜的元宵。在孩子的生日上,他们还送去了生日蛋糕。

他记得,学校的老师,每天和他微信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告诉他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他还记得,那些一直关心问候的朋友,以及每天在微信群鼓励他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乡亲。

一天天过去,当感谢和铭记化为温暖,李松的心情日渐开阔,当初焦虑和恐惧留下的“后遗症”,也渐渐地消散下去。家乡的阳光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满地的油菜花,给了他快乐和希望,也给了他新的勇气和力量。

“历经生死,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李松和妹夫谭春华平静地回忆着两人战胜“新冠”病毒的点滴过往。他们想迅速地做点什么。

3月2日,他俩就这么坚定有力地迈进了南华医院的大门。

当天晚上,李松在日记中写道:

人生有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当我能保全性命,拥有健康生命时,我就应该去履行使命,那便是:用良知良能去为社会作贡献。

他们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